1.胃异尖线虫病
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疼痛或绞痛,反复发作常伴恶心、呕吐;少数有下腹痛。偶有腹泻。70%患者大便隐血阳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肠异尖线虫病
常在吃生鱼片后1~5天内突然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低热,继而出现腹泻、柏油样黏液便,右下腹和脐周等处有压痛有时可伴有荨麻疹等。患者常因肠穿孔、腹膜炎或局限性肠坏死而手术,在病变组织中发现本幼虫而确诊
3.食管异尖线虫病
吃生鱼片后感心窝部疼痛,午夜感胸骨下刺痛、嗳气,次晨就医,立即进行纤维内镜检查,在食管下段发现有白色虫体,用钳取出,鉴定为异尖属幼虫。
4.肠外异尖线虫病
本幼虫可穿透肠壁进入腹腔,再移行至肝、胰、大网膜、肠系膜、卵巢、腹壁皮下腹股沟或口腔黏膜等,引起腹膜炎嗜酸性肉芽肿和皮下肿块。
本病多见于日本、欧美等国,国内尚未见有病例报告,但东南沿海的近海鱼类异尖线虫第三期幼虫感染率很高。异尖线虫病发病季节为2~5月最多6~8月逐渐减少。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为18~77岁,以30~40岁为最多。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最近报道用阿苯达唑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胃或咽喉与食管异尖线虫病,应及早做纤维胃镜检查,发现虫体立即钳出。对肠异尖线虫病采用保守疗法,在抗感染与抗过敏处理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有肠穿孔、腹膜炎或肠梗阻等并发症,立即手术治疗。
异尖线虫人体存活时间
异尖线虫病是异尖线虫属第三期幼虫寄生在胃肠道引起的疾病,人因生食含活幼虫的海鱼而感染。急性期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剧烈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以胃或肠道嗜酸性肉芽肿为特征可并发肠梗阻肠穿孔和腹膜炎。建议去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具体生存期需要结合病情才能预测。
异尖线虫病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类由于食入未煮熟的海鱼体内的异尖线虫的活幼虫而引起感染。根据文献资料,全世界已有近30个国家报告人类异尖线虫病病例,总病例超过31000例,而且呈上升趋势。其中日本病例最多,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0例,至1996年已达3万余例。其次为韩国、荷兰、法国、德国。其他国家如美国、英国、挪威等均有报道,但源于各方面的原因,实际病例数应大于统计数据。我国已报道多种海鱼寄生异尖线虫,但尚未见人体病例报道,原因可能与生吃海鱼少和误诊、漏诊有关。近年来,随着吃海鲜、生鱼片等饮食时尚的兴起和渔业、旅游业的发展,异尖线虫病正在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世界性疾病,因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