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感染或者是化学刺激引起的胆囊炎症,发病率很高,在腹部外科中仅次于阑尾炎,而且约95%的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而且患者中女性比男性要多,尤其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此外,正处于妊娠期的妇女也容易病发。根据炎症的轻重和病程长短,病理表现会有很大的差别,大致可分为最轻的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以及最严重的坏疽性胆囊炎三种。最明显的症状为疼痛,尤其以右上腹最为明显,持续且阵发。
急性胆囊炎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痛、恶心、呕吐与发热。患者常首先出现右上腹痛,向右肩背部放散,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可伴随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后期表现发热,多为低热,寒战、高热不常见,早期多无黄疸,当胆管并发炎症或炎症导致肝门淋巴结肿大时,可出现黄疸。
急性胆囊炎是否严重,根据治疗情况和患者身体来决定,不能一概而论,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及时治疗:
一般来说,不是特别严重的急性胆囊炎,经过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都能完全恢复;比较严重的急性胆囊炎,经过手术治疗3-4天,就可以出院;
2、治疗不及时: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急性胆囊炎会并发胆囊坏疽、穿孔,具体临床表现为胆汁进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继发肝脓肿形成;与周围组织粘连,最终形成胆囊周围脓肿;与邻近组织器官形成内瘘,如胆囊胃瘘,胆囊十二指肠或结肠瘘等,在这其中以胆囊周围脓肿最为多见,其次为胆汁性腹膜炎,引起胆囊穿孔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原因为胆囊壁血循环障碍,由于胆囊穿孔一旦发生,并发症较多,且具有一定的病死率,因此主张积极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禁食、输液、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抗感染可选用对革兰阴性细菌及厌氧菌有效的抗生素和联合用药。需合并应用解痉止痛、消炎利胆药物。
二、手术治疗
①急诊手术的适应证:发病在48-72小时内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者;有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者。
②手术方法:胆囊切除术,部分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
三、针灸治疗
急性胆囊炎的针灸治疗,始见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已有人就针刺治疗胆囊炎的机制作了初步探讨。但有关资料还不太多。近三十年来,在方法上有较大发展,电针、穴位注射、耳针、光针、腕踝针等法竞相应用,使治疗效果有所提高。从目前情况看,针灸及其各种变革之法对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疗效确切,如属急性化脓型、急性坏疽型胆囊炎或伴中毒性休克的胆囊感染则宜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甚或手术处理。
1、食物以清淡为宜。
2、进食应限于低脂肪、低蛋白、少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随着病症的消退可逐渐加入少量脂肪及蛋白食物,如瘦肉、鱼、蛋、奶和水果及鲜菜等。
3、宜多吃萝卜、青菜、豆类、豆浆等副食。
4、多喝水。
5、忌食油炸、煎的食物,忌食蛋类、肉汤及饮酒;
6、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
7、勿吃动物脑、肾、蛋黄等。
8、忌食辛辣品。
1、胆囊积脓和积水
胆囊炎伴胆囊管持续阻塞时,可发生胆囊积脓,此时症状加重,患者表现高热,剧烈右上腹痛,极易发生穿孔,需急诊手术。如胆囊管长期阻塞,胆囊内无细菌感染,可并发胆囊积水或黏液囊肿,胆囊肿大,临床上在右上腹可触及一无痛性或轻弃压痛的肿大胆囊,宜手术治疗。
2、胆囊穿孔
胆囊在坏疽的基础上并发穿孔,穿孔局部常被网膜包绕,不被包绕者死亡率可达30%。
3、胆瘘
胆囊炎症可造成局部穿孔,形成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结肠瘘、胆囊胃瘘、空肠瘘、胆囊胆管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