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点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多发于秋末春初水温较低的季节鲤科和慈鲷科的热带鱼较易感染。
白点病也叫小瓜虫病,小瓜虫虫体(l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径约0.8mm,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在水温18-23℃的情况下,小瓜虫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一个个白色脓泡,遍布鱼全身。
热带鱼患此病时,表现在鱼鳍上先出现白点,鱼儿显得精神呆滞、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严重时,导致鱼体周身密布白点、停止摄食、肌体消瘦、呼吸困难直至死亡,病程一般约为5~10天。白点的形成不是产卵的它有一个生命周期,当人们看到鱼体上的盐粒,是它吸附在鱼的皮肤上吸食的阶段,在这其间,它是抗药的,当它喂饱了,它会从鱼体分离,掉下来到缸底。这种寄生虫产生保护膜,形成一个胞囊,里面有10个小幼虫(40倍的放大镜可以看见),它们分裂繁殖,一个能变成1000个以上的个体,它们会寻找鱼做寄体,来提供它们的食物,整个过程对温度的依赖很高。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就会自然死亡。
无论使用什么药物首先要提高水温到30度。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从鱼体表面脱落。治疗药物:
1。也可用5%盐水浸泡数天;
2。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
3。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疗效较好;
4。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
5。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
6。或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
治疗待白点消失后,仍要用药一段时间使未附着鱼体的小瓜虫死亡。
白点病是要有白点虫的存在才能引起的,若缸中并不存在它的成虫或孢子,或在过去的两个月内未有发生过白点病,那么无论水质有多差,或水温骤变得有多厉害,根本就没有发生白点病的可能。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从外来引入源头;而最普遍的源头,就是来自新买的鱼和草,而这时鱼缸内的水温温度又正好处在最适宜小瓜虫生长的温度范围(14°至25°),那么白点病就会爆发。
在店铺刚带回家的鱼或水草,或任何取自铺内水槽中的对象如流木或石,又甚至乎生饵等,当中好有可能巳经附有白点虫的成虫或孢子,若果在未经任何检疫的情况下就放落缸,它们自然也会被一同带入缸中,直接为白点病的爆发打开序幕。
如果序幕真的不幸被打开了,白点病会否随之爆发,那就要进一步视乎整缸鱼在当时的健康状态了。一条健康的鱼,本身的扺抗力强,就算暴露在少量的白点虫孢子之中,亦足以有能力避过它们的攻击;假若真的不幸被感染,亦不会一下子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治疗所需要的时间亦会较短,完全康复的机会也较高。相反地,若鱼本身健康欠佳,抵抗力随之而弱,那就自然会受到白点虫孢子的任意攻击,令病情往往一下子变得相当严重,而且可以完全康复的机会亦较低。
白点病又称小瓜虫病,病原体是一种名叫小瓜虫的纤毛虫,身体为球形或卵圆形,表面长著短小而分布均匀的纤手,身体的中央有马蹄形的大核,患 病鱼体上的囊泡就是由这些小瓜虫大量密集寄生所出现的现象。这种属於金鱼、热带鱼的常见病、多发病,初期鱼体出现数粒小白点,且迅速在身上蔓延。常聚集在 角落或在缸壁和凸起处不断磨擦。病发的后期鱼体表面则全身布满白点,会有如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粘液 增多,体色暗淡,光泽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精神萎靡,有时浮游於水面,有时群集於养鱼容器之一隅,很少活动,二次感染合并水霉病及细菌感染,至严重 时,则药石罔效。终至大批死亡。如果寄生在锦鲤鳃内则使其无法吸收氧气,大型鱼有时也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