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根据急性腹泻的治疗原则采取对症治疗。如纠正脱水可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配方为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加开水1000ml,分次服用。
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或重度脱水经静脉补液后以口服补液维持者,根据病情可用1~3组。重度脱水患者需立即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纠正酸中毒。
成人用量:开始输注5%葡萄糖盐水1000ml,或10%葡萄糖液500ml、0.9%氯化钠液500ml,以后的用量根据脱水程度、血压脉搏而定。待血压回升后给3:2:1溶液(10%葡萄糖3份、0.9%氯化钠2份、1.4%碳酸氢钠液1份)患者有尿后加氯化钾液,浓度在3‰以内。其量在500~1000ml。
特点1、有一定的潜伏期。轮状病毒腹泻潜伏期一般在3天左右。通常,潜伏期不会太长,如果潜伏期长,久久不发病,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
特点2、腹泻明显。轮状病毒性肠炎会引起一系列的不适症,如发烧、呕吐、腹痛,而水样腹泻最为明显,甚至便便有恶臭,不含血或黏液,而且会持续3—9天。
特点3、粪—口或口—口传播。轮状病毒性肠炎可通过水源传播或呼吸道传播。需要尽早采取措施预防,以及避免反复感染,导致身体不适。
特点4、引发严重症。轮状病毒性腹泻从轻微发病到严重时,可诱发致命性胃肠炎、电解质平衡失调,甚至到目前还被发现到可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等。
措施一:饮食管理
重度腹泻患儿禁食6h后改流食,同时给予全静脉营养;轻度腹泻患儿继续哺母乳或不含乳糖奶制品,如爱儿素、爱心素等。
措施二:控制感染
病室每天开窗通风2次,10~20min/次;电子灭菌灯消毒1h;患儿的食具用后煮沸消毒;护理患儿前后用5%洗消净泡手3min。
措施三: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吸干,局部涂氧化锌油;及时更换尿布。
措施四:严密观察记录
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发现异常 及时送检。
措施五:发热的护理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体温38.5℃应给予头枕冰袋,温水试浴;鼓励患者多饮水;注意观察脱水是否纠正,防止脱水热。
轮状病毒性肠炎潜伏期通常为2~3天。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天,重者超过20次/天。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30%~50%病儿早期出现呼吸道症状。成人感染者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儿童少。
其他伴发症状有腹胀、腹鸣、腹痛和恶心、呕吐等。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可有全身乏力、酸痛、头晕、头痛等症状。腹泻重者可发生等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体弱、老年人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的症状较重。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病程较短,一般3~5天,多数具有自限性。免疫缺陷患者可发生慢性症状性腹泻。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婴幼儿感染者病情一般较重,病死率高。近年口服补液盐(ORS)的使用明显降低了因腹泻所致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