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菌性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慢性复发性毛囊炎性皮肤病,毛囊堵塞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病好发于脂溢部位,多见于夏秋季节。皮损为密集或散在分布的红色毛囊性红斑、丘疹和脓疱。
对于孢子菌毛囊炎这个疾病,及时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目前能够检查该疾病的常见方法有直接镜检、染色方法、培养方法、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等,了解了检查结果之后还需要详细的询问患者的患病历史,这样才能够进行最正确的诊断。
孢子菌毛囊炎的患者在疾病的治疗期间都需要特别注意,平时需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自己的床单、内衣、毛巾等物品需要烫煮和消毒,室内需要注意通风的情况。在饮食的方面一定要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养成多喝水的习惯,检查少食多餐的用餐原则,不可暴饮暴食,在用药的方面要与医生密切沟通,按时服药,不要滥用药物。平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有氧运动是最推荐的,例如慢跑、游泳等。
引起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病因:
1、发病机制
糠秕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之一。在促发因素影响下,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使毛囊的甘油三酯变成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引起毛囊导管阻塞。糠秕孢子菌的过度繁殖,皮脂的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入组织而产生炎症。如果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或广谱抗生素的病人易并发本病。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往往并发花斑癣、面部痤疮。常见于多汗症、油性皮肤、脂溢性皮炎的患者。
2、病理变化
切下完整的毛囊丘疹作病理切片,PAS染色,在扩大的毛囊腔内可见大量圆形或卵形的芽生孢子,聚集成堆,直径2~5μm。偶见单个、小群或成簇分布。HE染色,表皮轻度角化增厚,毛囊上部及周围有单核细胞聚集,附近真皮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在血管周围浸润。有时可见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
孢子菌毛囊炎这种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一般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这种疾病是没有传染性的。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一般爱发在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例如在后背上部、胸前、双肩、颈部,也有一些会发病在前臂、小腿和脸部,腹部有时也会发生但是特别少见。这种疾病出现的皮疹基本是圆顶状毛囊红色小丘疹,间有毛囊性小脓疱,是可以挤出粉状物,而且在它们的周围会有些红晕。还有就是这种疾病治疗不及时或者不当,就会出现并发症,例如花斑癣、面部痤疮等等。而且如果患有汗症、油性皮肤、脂溢性皮炎的患者是特别爱患这种疾病的。
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我们一般就是使用外用药物进行涂抹治疗,但是我们在治疗期间还要特别的注意我们的日常饮食,千万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能喝酒。而且千万不可以用手去搔抓患处,容易继发感染。还有在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个人的卫生问题,使用过的毛巾触碰皮肤的物质,一定要去热水烫进行消毒。
一般来说很少有自己好的,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一种由真菌感染的毛囊炎,炎症初起为红色充实性丘疹,以后迅速发展成丘疹性脓疮。并且可反复发作产生慢性毛囊炎、发生于头皮可导致彻底性脱发、发生于项部者,皮损呈乳头状增生或成瘢痕,不易痊愈。
临床表现:
1.青壮年多见;
2.皮损好发于胸背和上臂;
3.皮损表现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样损害,直径2-4mm,按痤疮治疗无效
建议可以适量服用抗真菌消炎药物,外用搭配慕晓皙康润膏涂抹,每天两次即可,内外杀灭真菌,修复皮肤,有效率极高。
除此之外生活还要保持清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服。要彻底消毒用过的衣物(可采取白天太阳爆晒,晚上开水浸泡的方式)。
对于孢子菌毛囊炎这个疾病,及时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目前能够检查该疾病的常见方法有直接镜检、染色方法、培养方法、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等,了解了检查结果之后还需要详细的询问患者的患病历史,这样才能够进行最正确的诊断。
它的治疗首先需要口服抗真菌的药物,常见的抗真菌药物有斯皮仁诺、兰美抒,在临床上可以口服斯皮仁诺200mg,1天1次,然后外用抗真菌的药物,比如联苯苄唑乳膏、环利乳膏。其次,孢子丝菌毛囊炎的疗程,抗真菌药物一般是3-4周,在治疗的同时饮食上要注意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吃药期间尽量不要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