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与光合作用
氯作为锰的辅助因子参与水的光解反应,促进光合磷酸化作用和ATP 的合成,光合反应所产生的氢离子和电子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所必需的。缺氯时,植物光合作用将受到抑制,叶片失绿坏死。
2、调节气孔运动
有些植物(如蚕豆) 的保卫细胞中的叶绿体发育充分,气孔张开时K+的流入量可依靠消耗保卫细胞中等当量浓度的苹果酸来抵消。
其它的一些植物,如洋葱等,它对保卫叶绿体发育效果有点差,主要是因缺乏供苹果酸合成所需的淀粉,K+的流入必须有等当量阴离子(主要是氯离子) 的流入。因此,缺氯时洋葱气孔的开启受阻。
3、激活H+-泵ATP酶
在液泡膜上存在一种需要氯化物激活的H+-泵ATP酶。激活后的酶在液泡膜上起着质子泵的作用,将H+ 从原生质转运到液泡中,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促进天门冬酰胺的形成。因此,在可溶性氮长距离运输中,氯对氮的代谢和运输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含氯肥料具有突出的特性,如溶解快、全水溶、价格低、氯易淋洗、钾含量高,是做水溶肥的基础原料。发达国家一直在使用氯化钾作为钾源。从世界钾肥使用量统计表来看,在钾肥使用量中,氯化钾的肥料使用量是历年在递增,而且增加速度远远超过硫酸钾,而硫酸钾等肥料在多数国家使用量偏低。氯化钾是钾肥中最受欢迎的产品,一般氯化钾的销售量大概占钾肥销量总量的70%,尤其是在美国,巴西或印度等国家,氯化钾在钾肥销售量占钾肥销售总量的90%。传统概念里,马铃薯和烟草是“忌氯作物”的代表,而上世纪50-80年代,美国在马铃薯、烟草类作物上施用氯化钾后,这些所谓的“代表作物”生长结果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根据农作物对于氯的适应性,可分为耐氯作物和非耐氯作物,不耐氯(忌氯作物)的作物我们知道的有西瓜、红薯、马铃薯、石榴、葡萄、柑橘、苹果、枇杷、芒果、 草莓、莴笋、苋菜、菠菜、甜菜、番茄等,而耐氯作物有以下几种: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棉花、麻类作物等。
因此来说对于小麦和玉米这样的作物来说完全是可以选择高氯复合肥的,而且相对于硫基复合肥来说成本价位方面也要便宜很多,在当今农资成本投入越来越高的今天,合理降低农资成本,避免无谓支持对于提高种植效益还是显得比较关键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长期使用含量肥料,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加重,为此对于农田施肥之际可以考虑轮换硫酸钾复合肥,避免土壤肥力下降。而且由于土壤中氯离子长期性的大量积累还会导致玉米、小麦叶片黄化、植株伸张滞缓,抵抗力降低。
缺点一:氯肥主要是氯化铵、氯化钾和含氯复合肥(复混肥)。这些肥料使用不当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更大不但会影响作物的品质还可能给农作物造成伤害。
缺点二:秧田(包括直播田)不宜使用含氯肥料否则很容易造成烂种、烂苗。
缺点三:含氯肥料如果与种子、种苗接触,会造成烂种、烂根死苗。
缺点四:含氯肥料应首先施用在强耐氯作物上,其次施用在耐氯作物上,耐氯差的作物最好不施,以免产生"氯害",降低产量和影响品质。
缺点五:氯化钾、氯化铵与尿素、磷酸铵、普钙制成二元或三元复混肥施用,可缓解氯离子危害以及吸湿结块的不良特性,而且氮、磷、钾配合施用,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据小编了解,氯肥主要就有氯化钾,是无色细长菱形或立方晶体,或者是白色结晶小颗粒粉末,其外观像食盐,但其无臭且味咸。所以一般被用来当做低钠盐、矿物质的添加剂。氯含量48%,可作基肥、追肥,但不宜作种肥。
含氯化肥的施用
1、因作物施用含氯化肥
含氯化肥应优先施用于耐氯性强或中等性耐氯的作物上;对耐性弱的作物,如烟草、茶叶、莴苣、葡萄等,一般不施或少施。
2、因地区施用含氯化肥
含氯化肥应重点用在降雨量较多的地区或季节以及灌溉条件的地方。其在多雨地区的季节,如果恰巧施用氯化肥,那么极易造成氯离子随水流失,因而随肥料带到土壤中的氯离子不会因积累而引起“氯害”。在盐渍化土壤中,因氯离子含量较高应少用或不用含氯化肥。
据小编了解,并非所有蔬菜和果树都不可以用含氯复合肥,只有忌氯作物才会对氯离子非常敏感。常见的作物中属忌氯作物的有烟草、马铃薯、甘薯、甘蔗、西瓜、葡萄、苹果、茶叶、黄瓜、白菜、辣椒、莴笋、苋菜、蚕豆、草莓等。另外,氯对茄科作物会产生不利影响,大豆、四季豆的抗氯性能较弱。
以上这些蔬菜与果树应该使用硫酸钾型复合肥,避免氯离子造成危害,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如使用不当,造成危害的机理是:
一是使用含氯的复合肥以后,氯离子会与土壤中的钙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钙。而氯化钙溶解度大,容易随水流失,从而引发忌氯蔬菜某些病害的发生,同时钙是形成土壤结构不可缺少的元素,钙盐流失过多,还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通透性,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蔬菜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