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核菌引发病害的症状表现
1、立枯病
立枯病是报道最多的由丝核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期,为害幼苗的茎基和根部。最初发生时形成近圆形淡褐色的病斑,后病斑向四周扩展,当其环绕幼茎一周时,幼苗开始萎蔫、枯死。因病苗一般不会折倒,称其为立枯病。常见的这类病害如,番茄、茄子、辣椒、甘蓝的立枯病等。
2、黑根病
当被侵染的幼苗较大时,往往看不到病斑环绕的情况,而是整个根部发黑,最后也会导致死苗,常被称为“黑根”。常见的如,甘蓝、青花菜、花椰菜、芥蓝的黑根病。
3、黑痣病
黑痣病是丝核菌侵染马铃薯独有的症状。幼芽发病时其顶部出现褐斑坏死,导致再生芽弱或死芽;在茎基近地面部位发病时形成红褐色线状、指印状、环剥状斑块,使幼苗叶片变黄、卷转或新芽变红,有时还会在近地表面密生白霉,形成气生块茎。发生于块茎时,多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褐色的干腐病斑或疮痂状干裂病斑,在块茎表面形成黑褐色块状的小菌核。
丝核菌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寄主范围极广,是一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目前有关学者把它分为多核丝核菌和双核丝核菌两大类。丝核菌属于土壤习居菌,可以在土中腐生2~3年。一般以菌核越冬,温度适合时以菌丝体繁殖和侵染,酷暑之际偶尔形成担孢子。通过农具、土壤、水流传播。病菌适宜的环境条件较宽泛,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最低温度为13~15℃,最高为40~42℃,适宜的pH值为3.0~9.5。但是,环境对寄主的抗性影响更大,当环境对寄主生长发育不利时,往往更有利该类病害的发生。一般高湿、弱光下,植株组织柔嫩时,较易发病。
症状:
丝核菌侵入玉米果穗后,早期在果穗上长出橙粉红色霉层,后期病果穗变为暗灰色,在外苞叶上生出白色至橙红色或暗褐色至黑色小菌核。
病原:
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参见玉米纹枯病。
发病规律:
玉米丝核菌以休眠菌丝和菌核在籽粒、土壤或植物残体上越冬。该菌大多为表面生。温暖、潮湿的天气有利于该菌的侵染和病害扩展。
防治方法:
1、 首先要防治玉米纹枯病,从清洁病原、栽培耕作防治和药剂防治入手,详见玉米纹枯病。
2、选用抗病品种。
3、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即玉米孕穗至抽穗期,不要与雨季相遇。
4、发病后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受害程度。
5、 必要时往穗部喷洒5%井冈霉素水剂,每667m2用药50—75ml,对水75—100L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视病情防治1次或2次。
立枯丝核菌主要为害的农作物有:
水稻(水稻烂秧、水稻纹枯病)
马铃薯(马铃薯茎基腐病)
花生(花生立枯病)
油菜(油菜立枯病)
芝麻(芝麻立枯病)
大豆(大豆镰刀菌根腐病、大豆立枯病)
大白菜(白菜褐腐病)
小白菜(白菜叶腐病、白菜类蔬菜褐腐病、白菜立枯病)
抱子甘蓝(甘蓝类黑根病)
花椰菜(花菜黑根病,又称立枯病)
结球甘蓝(甘蓝类黑根病)
球茎甘蓝(甘蓝类黑根病)
菠菜(菠菜株腐病)
芹菜(芹菜立枯病)
甜瓜(甜瓜立枯病)
瓠瓜(葫瓜立枯病)
番茄(番茄茎基腐病)
茄子(茄子茎基腐病、茄子立枯病)
毛豆(菜用大豆根腐病、菜用大豆立枯病)
豌豆(豌豆根腐病)
橘子(柑桔立枯病)
柑(柑桔立枯病)
柚(柑桔立枯病)
甜橙(柑桔立枯病)
甘蔗(甘蔗虎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