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灾难如同绞肉机,该如何应对?

2015-11-20 11:54:52 来源: 佰佰安全网
2149人阅读
事件回放
上一张
  • 华人亲历巴黎恐袭 孩子哀求:太可怕了我们回中国
  • 华人亲历巴黎恐袭 孩子哀求:太可怕了我们回中国
  • 华人亲历巴黎恐袭 孩子哀求:太可怕了我们回中国
  • 华人亲历巴黎恐袭 孩子哀求:太可怕了我们回中国
下一张

华人叶蓓蕾一家就住在遭受恐怖袭击的柬埔寨餐馆的同一座楼上,只不过餐馆是在大街上,她的家朝向边上的一条小巷。她告诉记者,13日晚上20时半的时候,她还带儿子到楼下散步,在这里居住十几年了,对这一带特别熟悉,餐馆里不少人吃饭,同时对面的咖啡厅人也是爆满。很多人都在街上站着喝酒聊天。上楼后,儿子看电视,她就忙自己的事情。22时左右,她听到窗外警笛声响成一片。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时并没有十分在意。当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枪击事件时,看到那些照片,她吃了一惊,这个地点太熟悉了,这不就是楼下的餐厅吗?电视开到新闻频道,正直播,说是2120分左右发生的枪击事件。他们家的窗子隔音比较好,再加上电视的声音,她倒没有听见枪声。(也许是听见了,没有在意。现场的法国人说,听见声音好像中国人春节放鞭炮,没人在意。)她想下楼看看又不敢。到了晚上23时左右,她先生回来,告诉她,就在楼下发生枪杀事件了,到处是警察。他们想下去看看,又胆怯没有下去。直到零点了,叶蓓蕾想起车就停在楼下,怕受影响,就和先生下楼去看。走每一级台阶都十分小心,怕有人藏在下面。到楼门口一看,每个楼道口都有警察把守,不让出去。他们只好退回去。

叶蓓蕾说,现在还不知道死亡的是顾客还是餐馆里的工作人员。楼下柬埔寨餐厅的老板和伙计她都认识,有柬埔寨人,也有法国当地人。餐厅老板在附近还有大餐馆,这里是一个非常小的一个餐馆。餐馆是透明玻璃的,外边就能看清里面的情况。楼下在小巷一侧经营一家酒吧的老板告诉他,他亲眼目睹了枪杀过程,一个年轻枪手沿街走过来,拿着冲锋枪向两边的餐馆、酒吧扫射,前后有两三分钟,有一辆车跟过来,车上还有人,枪手扫射后,跑到前面上车开走了。车上还有至少两人,枪手没有任何伪装。

现在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楼上住的一个法国邻居碰到她告诉她晚上就要乘车去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躲两个月。往常他们晚上都是门关上,封住就好了,13日晚上是用钥匙把门反锁、封好后才去睡觉。14日上午,她要带小孩下楼,孩子不敢下去,说:妈妈,这里太恐怖了,太恐怖了,我们回中国吧!”

14日下午,叶蓓蕾带孩子去献花、点蜡烛悼念死者,就看到一个法国女人在大声哀嚎,撕心裂肺,让人特别悲伤。特别是孩子受伤害特别深。走下来,孩子不断问:墙角会有人拿着枪等着我们吗?”“妈妈,楼道里会不会有人拿着枪?”“妈妈,快拉着我手,我们回家!”

到了晚上,孩子又要求去楼下点蜡烛了:妈妈,我们下午点的蜡烛要燃烧完了,我们不能让它们灭掉。


叶蓓蕾说,她要为那些无辜的灵魂祈祷:安息吧!但愿那边的咖啡馆没有枪杀事件,那边的聚会有着家的和谐。我们为你们做的是一盏蜡烛,虽不能代表什么,但可以给你们路上多一点光。虽不曾相识,但一定我们曾有过擦肩而过的缘!”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新闻专员张弦弛13日晚受邀到巴黎十区的小丑酒吧餐厅晚餐,这家餐厅被誉为巴黎为数不多的艺术餐厅“Bistrot d"auteur”,菜单和酒品都非常独具匠心。据说需要提前一周预定座位,当时餐馆里除了她和另外一桌四位日本客人,其他都是法国人。弦弛说,当时注意力都在品尝美食上,手机放在手提袋中,所以没有太注意时间。快要吃完时,忽然从街上涌进一批慌乱的人,夹杂着噪音和鞭爆一样的响声。有几个人跑进餐馆,感觉他们是惊魂未定,不停地打手机。有一对法国母女拿着摩托车头盔进来,小女孩大约十岁,进门以后就大哭起来,还有三个美国女孩子进来就往楼下躲,也是快要哭出来的样子。弦弛和餐馆就餐的一部分人转移到里面等待,但仍然一部分人气定神闲地吃饭。这时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想知道出什么事了,才发现就在临街区发生了惨案,同时似乎还有其它地方同时出事了。

后来餐馆出于安全考虑中断了照明和音乐,大家全都卧倒或着抱头蹲在地上。弦弛说:这一刻所有人无声相互注视,我才真正感觉到恐怖袭击带来的恐慌。一个法国人说,十年前我们看到街上有人在跑一定不是这个反应,现在似乎每个人心理上都做好了面对恐怖袭击的准备。后来警车不断赶到,封锁了街区,建议我们紧急撤离。我先撤离到附近300米一位法国朋友的家里,我们都不停的收到身在各个国家的朋友发来的信息,电视和广播里轮番报道,法国边界关闭,周六公共机关场所也大多关闭。此时我附近所有街道都无法进出车辆,Uber上所有类型的车全部显示occupé。窗外警车声不断。凌晨三点多我被同样困在临街的同胞接到他们的办公地点,那里还有另一位同事彻夜未眠时刻关注最新的动态发布消息。到了这里我一直紧绷的神经才终于算缓和了一下,心里踏实了很多。凌晨六点多,部分戒严已经解除,我们三人准备各自回家。路上偶尔有三两人的踪迹,看似也是在外彻夜无眠。路口往Bataclan音乐厅方向仍然不许任何人和车辆进入,我们幸运的等到一辆出租车,后来我问司机是否彻夜工作,他说从昨晚10点多就一直工作到现在,街上有太多人需要被送回家。我问他,您不害怕吗?他说:整个晚上我的家人都在打电话让我回家,但是这样不好,因为这个时候人们最需要我们,如果我们都回家了,路上需要帮助的人怎么办。他说这辈子都没有看到这么多军人也出现在巴黎,但是生活仍然要继续,我们要坚持,如果我们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生活,那么那些人就真的胜利了。

进家门的一刻,弦弛的心终于落地,才又踏踏实实的向亲人们再报一声平安。她说,看到还有国内网民竟然还在不断的说风凉话,这何尝不与恐怖组织一样叫人不寒而栗呢。她认为最可怕的不是暴力,而是被荒唐的执念所蒙蔽的人心。亲历恐怖,才明白世界和平是多么珍贵而沉重的四个字。她说,巴黎依然美好,不要因为有人伤害了她而对她失去信心。

佰佰解读

面对暴力的恐怖事件,等待人们去消化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疼痛以及失去亲友的悲伤,而是引发人们持久的恐惧和混乱,这种恐惧甚至会传染和渗透。这种恐惧记忆对于部分幸存者来说,可能一生都无法消弭,需要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干预。

当遇到超出个体预期的剧烈恐惧,大脑由于努力抑制恐惧却达不到效果就会造成大脑皮层紊乱,这就会反映出当即的一些惊慌、出汗甚至引发过激行为。而大脑皮层紊乱还有可能会引起植物神经紊乱,这就会增加内脏负担出现身体的一系列不适包括尿失禁。这时,可能就要警惕急性心理创伤的出现了。什么是急性心理创伤呢?以及应该如何治疗呢?


相关报道http://www.bbaqw.com/zd/60.htm
急性心理创伤都包括啥?

1.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度被称为“弹震症”或“战斗疲劳症”,首次引起公众注意是因为战争后退伍军人,不过它能够由任何可怕的意外创伤导致,包括绑架;严重的事故——如飞机或火车失事;自然灾害——如洪水或地震;暴力袭击——如抢劫,强奸,虐待,或被监禁。能够触发该病的可能是某些威胁到患者或其亲人生活的事件,也可能是患者目睹的某些情境——比如说飞机失事后的大片废墟。大部分PTSD患者会在夜晚的噩梦或白天令人不安的回忆中不断地重温创伤,这些噩梦和回忆忽来忽去,它们也许几周都不会受其困扰,之后又没来由地被其纠缠。与此同时,病人可能表现出睡眠障碍、抑郁、感情冷漠或麻木、易受惊等症状,对于曾经喜爱的活动也逐渐兴趣减退,并难以与人亲近。他们可能变得易怒,比之前更富有攻击性,甚至更暴力。看到能勾起那次回忆的事物后,患者会感到痛苦,这会让他们尽量回避那样的场所和情境。此外,事件发生的周年纪念也会让他们很难过。PTSD会在任何年龄阶段发作,包括儿童时期。该病症可能伴随有抑郁、药物滥用或焦虑。症状或轻微或严重——患者可能因此变得易怒或有暴力行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能让患者联想起那次痛苦的经历,触发闪回,或是在脑海中不断有记忆片段闯入。闪回会使人脱离现实,内心重现那次创伤,持续时间可从数秒到数小时不等,也有极少数人会达到几天。正在经历闪回的患者通常会相信那件可怕的事情又完完全全发生了一遍。


2.急性应激障碍

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就是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这些症状往往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如果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周,影响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还有一种临床亚型,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而与个人素质因素关系较小。一般病程时间也不超过1个月。


3.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指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所产生的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等,但并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典型的生活事件有:居丧、离婚、失业或变换岗位、迁居、转学、患重病、经济危机、退休等,发病往往与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个体的心理素质、心理应对方式、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因素有关。

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以情绪障碍为主,如抑郁、焦虑,也可以适应不良的品行障碍为主,这与年龄有一定联系:如成年人多见情绪症状,焦虑、抑郁以及与之有关的躯体症状均可出现,但达不到焦虑或抑郁的诊断标准;青少年以品行障碍为主,如侵犯他人的权益或行为与年龄不符,如逃学、偷窃、说谎、斗殴、酗酒、破坏公物、过早开始性行为等;儿童则可表现为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吸吮拇指等。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不一定与应激源的性质相一致,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不一定与应激源的程度相一致。一般而言,症状的表现及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个性特征。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若应激源持续存在,病程可能延长,不论病程长短、起病急缓,预后都是良好的,尤其是成年患者。


六个身体动作治疗心理创伤!

1.脚踏实地和钟摆效应

每个人都会经历创伤。有些是突发性创伤,比如地震、雪灾、突发性车祸、失去亲人、离婚等等。而有些创伤发生了太长时间,称之为积累性创伤,比如经常性地感觉到被嘲笑、不被认可等。当这些创伤已印刻于心,如何才能从创伤中更快地恢复过来?美国专家研究了一套新的创伤修复模式。通过学习这个模式,我们不仅可以治疗自己,也可以帮助身边受了创伤的人。

脚踏实地:即让受创伤的人感受到外在的支持。通常,人们受到创伤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无助”、“孤立无援”、“无所依托”,此时的身体也往往是紧绷的、僵硬的,而“脚踏实地”就是让受伤者主动地去感受外在的支持,即使所有人都离开了你、敌视你,你仍有“大地”给你支持,而且身边的任何东西,如椅子、桌子、地板,甚至是树木、空气都在给你支持。这样去感受的时候,身体自然就会生出一种放松之感。当你感觉到支持以后,感觉身体的变化,并把注意力集中在“好感觉”上,渐渐的,一种新的情绪就会来临:“我不是孤独的,我是安全的。”

钟摆效应:即让被治疗者从震惊中恢复到相对清醒之后在身体的“坏感觉”与“好感觉”之间来回穿梭,既要注意到紧张、僵硬等不舒服的负面感受,还要注意到各种积极和中性的身体感受。这可以帮助我们学会体会身体的各种感受,进而学会分辨神经系统处在失调和平衡的不同状态中的感觉。通过这些,我们的神经系统会获得恢复的能力,我们也重新熟悉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


脚踏实地和钟摆效应

2.活化资源和同步跟踪

活化资源:就是让受伤者重新审视自己内在的以及外在的有利条件。当我们受伤,往往会过分的悲观,往往只看到糟糕的一面。而这一技术,就是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整合蕴藏在我们外在的、内在的、身体的资源,比如:至少我的身体健康;至少我还有一个无活不说的朋友等等,帮助我们去追踪那些积极的身体感觉,以及因为发现有利资源而引起的身体变化。这个练习有助于建立内在的复原力,更新个人的觉察力,同时镇定神经系统,将积极的经验扩展为内在感觉,获得自我疗愈的信心。

同步跟踪:就是追踪身体与情绪变化的技术。受创伤的人不知道,当我们的心灵受到创伤,同步的,我们的身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进入防御状态,就像如果突然受到一种惊吓,我们马上就会屏住呼吸、瞳孔放大、身体紧缩。即使是生活中的小创伤,也会让身体发生变化,比如生气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等。“同步跟踪”就是受伤者在回想某个创伤事件、遇到某种引发创伤的情境时,同时注意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当我们开始注意身体的变化,便可以有意识地改变身体的惯性反应,这时候创伤也会慢慢地被修复了。比如,小时候被蛇咬过一次,当再次看到蛇甚至是绳子就会不自觉地害怕,身体的惯性反应可能是动弹不得,这时,如果我们注意这一点,就可以有意识地动一动身体,比如动动手和脚,那么惯性重复反应就会被打破。


活化资源和同步跟踪

3.恢复防卫反应和用身体抚慰心灵

恢复防卫反应:当危险临近时,我们的身体会自动做出保护性的反应——反击或者逃跑;但是经历过创伤性体验的人们,身体内的极大防卫能量虽被唤起,但却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释放,反而冻结、淤积在体内,所以才会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经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身体麻木。恢复防卫反应的练习,可以激活我们身体的自然能量,去完成一个防御的自然反应过程,从而使我们的神经系统恢复平衡。平时,自己做这个练习的时候,不一定需要推一个大活人,墙壁、大树,或者任何可以让你“使出全力”的东西都可以。

用身体抚慰心灵:主动地调试身体的动作和姿态,同样可以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创伤修复模式。通常很多人会认为头脑和身体间的关系是单方向的决策和执行的关系,头脑思考和命令,身体只是执行意愿的工具;但是,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脑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相信,我们的身体和头脑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它们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不仅我们精神世界会影响躯体反应,主动地调试身体如果你悉心地观察,你会发现,哪怕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念头,都会引起身体的变化。比如我们在心情低落时,有意识地改变萎靡收缩的身体姿态,做一些快乐时的手舞足蹈的动作,对改善心情很有作用。

体验后记:体验完创伤修复疗法的几天里,你可以一直实践一件事,那就是“倾听身体”。你会越来越清晰地发现:身体与思想是那么地紧密相联。


恢复防卫反应和用身体抚慰心灵
小编总结

暴力事件所渗透的心理创伤用“绞肉机”来形容一点也不足为过,人们在恐怖事件中所受到的极度恐惧、困惑和残酷可能都会渗透入一些人生命中的每一秒,都会变相成为一种精神疾病。让我们勇敢面对吧!

汇总各类安全问题知晓平安生活之道

佰佰安全网原创出品公众号: bbanqw

知道二维码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往期精选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