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加湿器也会“杀人”

2016-05-09 09:44:51 来源: 佰佰安全网
2257人阅读
事件回放
上一张
  • 韩国加湿器“杀人”
  • 韩国加湿器“杀人”
  • 韩国加湿器“杀人”
  • 韩国加湿器“杀人”
下一张

加湿器也会“杀人”

五年前,百余名韩国人因吸入加湿器中的杀菌剂导致感染不明原因肺病而死亡,其中大部分人为孕产妇和婴幼儿,引发大众恐慌……

加湿器“杀人”始末:杀菌剂惹的祸

2011年,首尔一家医院因肺纤维化症状住院的病人出现接连死亡的疑案。这些病人有同样的死亡原因:不明原因的急性肺病。因为死者都是孕产妇,给韩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调查的深入,调查人员发现2011年之前也有婴幼儿和产妇因为相同的原因死亡。不明原因的死亡不断发生,一度在韩国社会引发大众恐慌。

韩国保健福祉部疾病管理本部对此展开了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但排除了流行病毒引发的可能。其在随后的调查和实验中初步认定,“加湿器杀菌剂”是导致孕产妇等罹患不明肺病致死的元凶。

当时的调查发现,约七成死者都用过利洁时等公司的杀菌剂。患者近几年平均每年使用加湿器4个月左右,每次加水时都添加杀菌剂,平均每月使用一瓶杀菌剂。

加湿器也会“杀人”

2011年,保健福祉部召开记者会表示,通过保健福祉部疾病管理本部的动物吸入毒性实验和专家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加湿器杀菌剂的危害性。

疾病管理本部进一步说明,毒性试验结果发现,部分杀菌剂确实有与上述病理学调查吻合的性质,在特定条件下一些产品能导致肺细胞损伤。但目前杀菌剂和肺受损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未得到完全证实,今后将继续进行病理学和危害性调查,以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韩联社报道称,截至目前,政府正式统计的因加湿器杀菌剂事件死亡者总数为239人。韩国环境保健市民中心的数据则显示,迄今为止受害者总数量已经达到1528人。



相关报道每年11万人死于室内污染 加强治理刻不容缓
有了它,室内空气更干净

1.远大便携式穿戴式个人空气净化器

这款也称为移动肺保,过滤98%PM2.5,号称要改写人类穿戴历史;主动送风,消除病毒;充电一小时最长可以使用12小时,适合户外使用以及有呼吸道疾病的使用。


2.Begood贝谷家用PM2.5检测仪

贝谷TVOC-空气质量监测仪BGAM-02是 一款全新的便携式TVOC、温湿度、日期 时钟多功能合一监测仪,全天24小时实时 监测,您的空气健康管家。简洁的外观设计,大方而优美;机身线条流畅、精巧细致;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知道这些,生活更轻松

1.光触媒

对重度污染具有治理见效快的显著特点,价格较高。市面上价格较低的光触媒在进行光合作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轻微的二次污染,对壁纸、木制家具的油漆表面会有影响,有些价格较高的光触媒采用的是突破了二氧化钛的应用技术瓶颈,对家具等的基材不会有任何影响,此类清除剂对甲醛去除效果最好,对苯、TVOC的去除效果在80%以上。   


2.臭氧

臭氧属强氧化性,是国际上公认的常用、安全的物理治理方法,适用于中度、轻度污染。其最大特点是不产生任何残留物及二次污染。但采用该技术治理时,人要暂时离开房间,以免中毒。其对甲醛的去除效果为40%左右,对苯的去除效果在90%以上,对TVOC 的去除效果在50%左右。   


3.负离子

用一种产生高压电的仪器电离分解有害气体,使苯、甲醛等有害气体快速氧化成负离子,与空气结合后,还原成氧气、水和二氧化碳。这种方法见效快、无污染,不留死角,可定期采用,作为集中治理室内空气污染超标问题的一种选择。此类方法对甲醛、苯、氨、T VOC 的去除效果可达70%左右。


4.炭

竹碳、活性炭等都是利用碳吸收异味、吸附有害气体的原理,来治理室内空气污染。它具有成本低、无毒副作用的特点,但见效较慢。此法可作为室内空气污染轻微超标的长期治理方法。其对甲醛的去除效果为50%左右,对苯的去除效果在90%以上,对TVOC 的去除效果在50%左右。   


5.植物去除法

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纯草本植物清除剂,为天然产品,对环境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是理想的空气污染清新剂。其对甲醛、苯T VOC 的去除效果在50%左右。在居室内放一些抗污染的花草,也能起到“空气净化器”的作用。如常青藤能让90%的苯消失,吊兰能让96%的一氧化碳、86%的甲醛和过氧化氮,天南星的苞叶能吸收80%的苯、50%的三氯乙烯,仙人球、芦荟都都有净化空气的功能,不过对花的数量要根据具体房屋的大小来决定,有一定的局限性。


小编总结

这起迟来的结果警醒人们,要注意身边的安全隐患,不麻木,也不要轻信,一定要小心应对。

汇总各类安全问题知晓平安生活之道

佰佰安全网原创出品公众号: bbanqw

知道二维码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往期精选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