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本暑假作业20元,讲一道题5元,借一次笔记5元,如果没钱,用笔记本、签字笔、橡皮、薯片等东西来换也行。”当航航妈妈听到同学妈妈介绍的这些情况时,惊得说不出话。
做一本暑假作业20元,讲一道题5元,借一次笔记5元,如果没钱,用笔记本、签字笔、橡皮、薯片等东西来换也行。”当航航妈妈听到同学妈妈介绍的这些情况时,惊得说不出话。
她很难把这些行为和自己乖巧、懂事的“学霸儿子”联系在一起。听同学妈妈说,这种行为还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认可,因此“供需两旺生意兴隆”,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不认可和家长抱怨,她这才得以知晓。本来她想把儿子“教训”一顿,但一直没想好怎么说。那么,“学霸”儿子拿“知识”和同学换钱,到底对不对?该怎么和儿子交流,处理好这件事呢?航航妈妈为此犯了难。据了解,现在,在学生之间,包括“学霸”讲课收费在内,“有偿帮助”很盛行,并得到了部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眼看就要开学了,这样的“生意”是否应该制止呢?
“学霸”儿子生财有道
航航是望京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爸爸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平时工作很忙,顾不上家,于是,妈妈便辞了工作,专职在家带他。航航在妈妈的精心培育下,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其他方面也样样拿得出手,篮球赛上,他是班里的夺冠主力;艺术节上,他抱着吉他,自弹自唱自己作词作曲的歌。另外,他还是班里有名的“小绅士”,对老师彬彬有礼,对同学谦让有加,深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许。
就这样一个人人夸的“别人家的孩子”,现在却做出了一件让人跌破眼镜的事儿。不知从何时开始,给同学讲题、借笔记、帮做作业,开始收费。暑期里也不闲着,在网上视频讲题,还接了几单帮同学做暑假作业的“活儿”。
“他视频给同学讲题,我知道,但背后收费和帮同学做暑假作业的事儿,我之前不知道,临开学了,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出去玩儿,我才从同学妈妈那里知道。”
获悉这件事后,航航妈妈虽然心里有些恼怒,但处理起来还是很理性的,“我得先弄清楚怎么回事儿,再想解决办法。”于是,一个晚饭后,她和航航聊起来了这件事儿。
航航告诉她,之前,他帮同学讲题,也没想过向同学收费。后来,向他求助的多了,他有些烦,但又不好意思拒绝。他想了想,如果这些同学到外面上课外班,找家教,也会花钱,那自己为什么不能收呢?于是,他公开在班群里发布了“收费标准”。他觉得通过收费,一来,可以变相拒绝一部分同学的求助,让自己轻松些;二来,也可以增加一些零花钱,可谓一举两得。至于为什么没和妈妈说,他是这样想的,自己的收费不高,只是象征性收一点儿,比同学在群里随便发个红包都少,所以,他觉得没什么,当然,他也隐隐地猜测到妈妈不会同意,因此也就没有说。
航航还向她解释,让他讲过题的同学,都觉得他讲得好,价格公道,很多还成了“老客户”。这让航航妈妈有些“哭笑不得。”
同学间“互助”变成“互利”
其实,现在像航航这样,为同学提供帮助,向同学收费的学生有不少。
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家长程女士介绍说:“有一次,我儿子对我说,他同学向他借100元钱,要通过我的微信转账。我建议儿子先了解清楚这个同学借钱的原因,同学告诉我儿子,他是为了找别人代写作业。结果,我儿子没有借钱给他,而是告诉这位同学,他愿意以更低的价格代写作业。如果暂时没钱,可以延期支付,到年底给也行,但要多支付20%的利息。也就是说,儿子跟同学竞价,抢了别人的“生意”,还收利息。我非常不高兴,批评了儿子,提醒他要注意同学间的感情,但儿子的话把程女士噎住了,“现在同学间都这样,能用钱解决的,就别谈感情。”
西城初三一位女生小杉也说:“在班里,有同学会从超市买一些文具,到学校卖,比如2块钱一支的自动笔,卖给同学3块一支。1块钱的橡皮,卖给同学1块5。有些同学需要圆规、尺子,他手里没有,他还提供代买服务,第二天给同学带来,但价格也要加几元钱。”
小杉还提到一个同学开展的“新业务”——午餐代购。因为她们学校没有食堂,是营养配餐,有同学吃腻了,会隔三差五地定外卖。于是,就有人做起了快餐团购业务,早上,想买外卖的同学把中午要吃的饭微信给她,她统一在一家餐厅定,中午配送到了,她到学校门口取,然后一一给大家送去。对于定餐的同学来讲,虽然要交3元代买费,但还是比自己单独订餐的配送费便宜,另外,配送员只能送到学校门口,参加团购,让同学代买的话,有人给送到班里。“这么说吧,只要你出钱,在同学群里提出需求,一般都有人接单。即使像买蚯蚓,买明星接机时刻表这样的另类需求,也有人接。”小杉介绍说。
对待“有偿帮助”观点两极分化
对于同学间的这种“有偿帮助”,以前,多数同学不认可,这样做的孩子会受到同学的鄙视和孤立,但现在却在孩子们之间的接受度很高。小杉说:“对于这样的事儿,我自己可能不会去做,但别人做,也觉得没什么。”
顺义一所中学的学生家长杨女士介绍说,前一段时间,她的儿子踢足球时,不小心把腿给踢骨折了,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后要去上学了,她想着,儿子读的是寄宿制学校。因为腿伤还没完全好,重返学校上学,可能需要同学的帮助。于是,她就给儿子带了很多的食物,让他到宿舍把食物分给同学们吃。过了一周,儿子从学校回来和她说,食物都自己吃了,“那为什么不分同学呢?”她就问。儿子说:“同学帮助我,我给他钱啊。”她听了,非常震惊,说:“怎么能这么做?”孩子就说:“我不给他钱,他也会帮我,他帮了我,我给他钱更好,他也会接受。”
相对于孩子对这种事的“风轻云淡”,家长的心绪要复杂一些,甚至有一些茫然和不知所措,但也不像以前那么排斥了,在观点上也出现两极分化。接受这种事儿的家长认为,现在的时代和以前不一样了。这样的孩子有商业头脑,值得鼓励,别暴利就好。但同时也需要引导,比如把赚来的钱给班里买书,丰富图书角;给爷爷奶奶买水果,孝敬老人;或者捐给失学的孩子等。不接受的家长则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坏了,连小孩子都“唯利是图”。“我们小时候,都有一颗天真无邪、质朴无华的童心,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如果能因为帮助同学而受到老师表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现在,生活好了,人心却变了,连最纯真无暇的童心也变了。”有家长这样说。
如何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提高教学质量
一、满足小学生的求趣心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贯注全部热情,甚至达到"迷"的程度。小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乐于表达的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兴趣成了小学生求知的富有生气的内动力,是他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正因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感。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容易被真实、具体、形象的事物所感染,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直观形象性;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具有艺术感染力;把"愉快教学"的基本原则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情感教学,创设最佳情境,做到"以乐激情,以情激趣"。
二、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渴望,儿童的求知欲是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各年级儿童心理的特点组织教学。在内容上难易适度,丰富多采,不断以新的知识激发儿童的探索兴趣;在方法上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使儿童感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传授新知识,使之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并激发求知欲。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没有旧知识作支柱是很难产生求知欲的。这是由于知识本身有其内在的联系,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进一步发展。给学生以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花费精力去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在教法上,教师应进行启发式教学,因为这是培养学生求知欲的最有力的手段。启发式教学是以引起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寻求答案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目的的生动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它在学生求知兴趣的形成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教师在授课中,必须使学生思想活动起来,对新知识产生渴求的兴趣,把学生引向"心,通而未达;口、言而未能"的程度,也就是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过难或过易的启发都不能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使之产生迫切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和求知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计提问,力求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积极思维状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维,从而达到"有效"、"有用"的目的,而不是做那种简单的徒劳无益的问题游戏,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渴望。这样的教学才是师生和谐、紧张而愉快的教学,才是培养学生求知兴趣最有力的手段。
三、满足小学生的求知心理,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对同一事物的注意,时间过长,注意力就会分散,因此,课堂活动的方式一定要注意变换。教师在讲解中可穿插学生板书、看幻灯、自作学具演示、小竞赛等活动进行调节。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多让他们自己进行一些活动,既可满足他们的探索要求与表现自己的愿望,又可适应他们身体发育的生理需要。这样,他们学习起来兴趣浓厚,注意力不易分散,大脑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那种死板的、满堂灌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是不会欢迎也不会保持长久注意力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教师应让他们动手画画、动口读读(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或者表演一下(低、中年级把故事性较强的童话、寓言编成话剧等),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感兴趣,那种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动手的机会多,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人人动手动脑,在乐学会学中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准确性、逻辑性、辩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满足学生的求新心理,追求新异刺激是小学生的一大心理特征。小学生的特点,天真幼稚、好奇心强,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讨厌老套陈旧的教学模式。
佰佰安全网:以上是我们佰佰安全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小学生心理的一个分析,您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您登陆我们的佰佰安全网,更多知识尽在其中。
责任编辑:武伟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