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卢浦大桥一17岁男孩跳桥自杀的视频引发震动。
上海卢浦大桥一17岁男孩跳桥自杀的视频引发震动。一位身着校服的少年,以极快的速度在车来车往的大桥上横向疾跑,不带一丝犹豫地攀过护栏,就这么跳了下去,这冲击性的画面也让很多人有感而发。对于青少年自杀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悲剧引发网友关注 倍感痛心。
我们无法知晓一个17岁的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我们也无法体会一个母亲,亲眼看着孩子在自己面前从桥上一跃而下生命终结,内心是如何煎熬。
我们都是旁观者,孩子的离开和一个家庭的破碎已经成为悲痛的事实。我们不去指责这位母亲可能用了怎样错误的沟通方式,更不应该去指责这个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太脆弱”“太极端”……毕竟,我们也不知道那天、那对母与子之间发生过什么。更何况,这样的事件背后,远不是哪一个父母和哪一个孩子的问题。
但是,我们希望透过这件事,反思一下很多已知和常见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希望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冲动性自杀 摆脱痛苦的消极方法
近几年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报道上看,一些中学生内心十分痛苦,感到缺乏理解,生活的压力太大,分数的压迫、考试的威逼、家长的训斥、老师的不满、社会上的诸多不快……。这样,自杀就成了一些青少年学生摆脱痛苦的消极方法。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冲动性,即是在情感情绪突发的情形下,轻率地自杀。如在中学生自杀中,有的女学生为“抗议”父母不给她买一条彩裙而自杀。还有一位农村中学生因个子小,他母亲劝他不要骑自行车,他一意孤行地要骑车,对母亲的劝阻十分气愤,竟然服下大量农药而自杀。这类冲动性自杀行为,往往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偶发的,自杀前也谈不上什么明显迹象。
从社会性情感来看,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已经丧失了生活的热情,同时,又割断了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当然,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满怀悲愤,甚至心中充满着某种仇恨感。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常说某些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是抱恨而死的,含冤而死的。
意志和动机斗争: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实施,表示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已经没有勇气和力量来战胜压力和痛苦了。同时,采取走向死亡的决定是一种意志行为,他们立下了自杀的决心,显示出死亡意志已经形成。在失去生的意志、形成死的意志的过程中,青少年自杀者是进行了剧烈的动机斗争的。那时候,他们的痛苦是极其深重的,这种痛苦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求生的欲望。在生的欲望与死的欲望的斗争过程中,结果是死的欲望战胜了生的欲望,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形成了自杀的动机。
引导教育 拯救具有自杀性倾向
有自杀倾向的青年群体,思维更加敏感,他们的心理状况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依托于高离婚率,留守儿童现象等缺乏必要关注和关心的青少年群体,童年缺少家庭温暖的患有自闭症、抑郁症的青少年更是濒临生命边缘;其中,微笑抑郁症更是防不胜防的症状之一,出现在中国境内的“蓝鲸游戏”也对中国青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下,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开设心理健康与成长课程,并设有免费的心理咨询室,各班设有心理委员一职,全方面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力求早发现、早预防。通过良好的思维导向,确立明确的目标,并鼓励青年学生为此奋斗,很好的处理方式。
责任编辑:屈滢雪
关键词
你真的会防晒吗?夏季皮肤晒伤了该怎么办?
“人贩梅姨落网”登上热搜,广州警方称正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