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734

众筹救女被曝多套房产 莫让众筹变“众愁”

2018-07-28 17:21:18 来源:佰佰安全网
150387人阅读 0条评论
导语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四川传媒学院大二学生黄丽辰病重,其母亲邓芳英通过水滴筹平台筹款25万余元。随后,因被爆该筹款发起人家境殷实,家中有房有车有店。

近日,广西一女士在水滴筹发起筹款,称女儿由于病毒感染住进了ICU,却无钱治病,最后共筹得25万余元。然而事后,有网友爆料称,邓女士开有多家粉店,开奥迪车,且名下有几处房产,引发了人们质疑……

诈捐事件频发 公众爱心被一点点透支

近年来,水滴筹、轻松筹等网络筹款平台已日渐深入人心。这些平台凭着成本低、传播快、效率高,成了不少需要帮助的人的首选。可是,如今的网络世界真假信息难辨,诈捐事件亦是时有发生,公众的爱心正在一点一点被透支。

“这是我亲戚的朋友,信息真实,请大家帮帮病重的他”“我的初中同学,希望大家伸出援手帮帮他”......这些想必大家在朋友圈都看到过。

为何人们对于捐款事件这么敏感?那是因为各种炒作、诈捐事件太多了,早已消磨了公众的爱心。

针对这起捐款事件,捐了钱还要被骂,事态发酵到这个地步,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众多网友忍不了这口气,他们心疼的不是钱,而是付出的爱心。

曾经轰动朋友圈的“罗一笑”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从最初捐款爆棚,到后来被指炒作,直至事件主角罗尔公开道歉、退回打赏,网友们的爱心也在一点点被耗尽,网络募捐的公信力下降至冰点。

还有2015年6月份,4岁的南京女孩柯蕾被查出患有脑部脊索瘤。通过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短时间内,柯家人通过网络获得捐款400多万元。但随后,其父母被质疑滥用捐款,数十名网友要求柯蕾父母返还善款。

一件件的诈捐、炒作事件,让慈善这个词在公众心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以至于后来所有的慈善、筹款活动都会遭到大众的质疑,毕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日子久了,善良的人害怕再受骗,以后不捐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怎么办呢?

众筹不能滥用爱心 也需精准帮扶

明明小黄家条件还不错,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条件远远不如他们,可他们非但不领情还恶语相向,让众多爱心人士心寒。

社交平台这一筹款募捐渠道的出现,为社会带来了不少的正能量,帮助了许许多多因重病而致困的家庭和个人,让“病魔无情、人间有爱”温暖着这个社会,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中不乏有少数人利用募捐筹款的社交平台“消费”了爱心人士的情感,滥用了民众的善心,给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让民众对这种募捐筹款的社交平台的信任感不断减弱,质疑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使得他们变得更加无助。

相反作为提供募捐筹款的社交平台一方,应该完善平台的制度,合理设定众筹的门槛,对发起者的资格条件应该严格把关,应该要求发起者不止提供医院诊断证明等材料,还应该要提高房车、工资、保险等相关财产证明材料,这样才能更加公平公正,杜绝偷奸耍滑之辈滥用爱心的可耻行为,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爱心资助,真正实现精准帮扶。

网络众筹漏洞亟须法律补丁

慈善公益是一件很严肃、也很专业的事情,不仅要求参与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需要有专业的能力和素养。

目前针对个人求助,只能依据合同法进行规制,由社会公德进行谴责。关于求助者、捐赠者、捐款去向等问题,尚未有相关法律规定。可以说,网络募捐平台上的个人求助项目在过程、效果上缺乏规范,亟须相关法律尽快打上补丁。


责任编辑:孟洋洋

结语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网络众筹为“穷病”的医治带来了希望。骗捐事情屡次发生,则会逐渐毁掉这条属于穷人的救命通道。

您认为应不应该提高网络众筹的门槛?

应该

不应该

应该
100%
不应该
0%
点赞数 推荐 2
收藏数 收藏 0

关键词

  • 众筹救女
  • 诈捐事件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往期回顾

安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