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廉价药荒,虽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过一些措施,但由于落实不到位,如同“开了方子,没下药”,导致廉价药荒一再上演。不过,在黑市上这些廉价救命药却从来没有缺货的时候,而黄牛往往开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天价。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本来就已稀少的廉价药正在从一些医院药品目录中销声匿迹。更令人吃惊的是,很多在各大医院都难觅踪影的廉价救命药、孤儿药,却在黑市上被黄牛高价兜售,由此引发药品安全事件也很多。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盒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正常零售价只要7.8元,但在很多家医院却难觅踪影,而“黑市”上的售价竟超过了4000元,即使是这样的“天价”,由于药品本身的稀缺性,也仍然不容易买到。 ACTH在国内只有上海的一家药企生产,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原本适用于活动性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等胶原性疾患。
还有一种用于心脏病手术的必备药品硫酸鱼精蛋白,正常价格10元一支,由于原料稀缺、利润太低、市场需求量小、厂家没有生产积极性等,经常发生断货。在一药难求的情况下,已经被黄牛贩子炒到了上万元一支。
除了上述两种药品,还有平阳霉素、放线菌素D等“救命药”频频出现药荒,导致手术延迟、抗癌治疗中断,不少患者因此错过了最佳抢救期、治疗期。随之产生的则是黄牛市场等乱象的出现。
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出台相应政策缓解“救命药”短缺。今年3月份,国家卫计委发出通知,对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实施定点生产。名单目录中包括多次发生断货的放线菌素D注射剂、促皮质素注射剂、硫酸鱼精蛋白注射剂、盐酸平阳霉素注射剂等16种廉价短缺药。两个月后传来消息,国内两家企业陆续恢复生产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
日前,国家卫计委发布《2016年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药品定点生产企业招标公告》,将9种药品通过招标选择生产企业,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供应定点生产品种,推动恢复生产供应。专家认为,除了政策上的规范与支持,最重要的还是要以需定产,才能保障救命药供给的持续性。
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目录》,共涉及533个品种1154个剂型。国家低价药品目录筛选标准为:中成药日服用费用不超过5元,化学药日服用费用不超过3元。根据政策,这些目录内的药品将取消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由生产者根据成本和市场供应自行制定销售价格。很多廉价药因此上涨了零售价格。但是第二年该政策发生变化,药品最高零售限价政策取消,药品分类采购、医保支付价、医院二次议价等价格形成机制在实践中交错,客观导致价格信号进入一个更加不稳定时期,不利于药品企业生产,更使得廉价药命运多舛。
以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片和丙硫氧嘧啶片为例,原来每瓶100片的零售价格只有一两元钱,如今涨到了14.1元一瓶,但是在医院药房、街边药店,它的地位仍然是坐冷板凳。
在一家知名大药店,当药剂师得知北青报记者在寻找治疗甲亢的药品——甲巯咪唑片和丙硫氧嘧啶片时,立即推荐一种德国进口的甲巯咪唑片——赛治,规格是10毫克50片一盒,每盒33.1元,并表示没有其他同类药品可供选择。但就在北青报记者嫌价格太贵正要离开的时候,这位药剂师又从货架最底层掏出一小瓶药品——丙硫氧嘧啶片(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规格为50毫克100片一瓶,每瓶14.1元。很显然,尽管与以前相比丙硫氧嘧啶片价格上涨了至少7倍,但仍然成不了商家的心头好。
在很多医院,廉价药也不是医生的处方首选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工作电脑中检索关键词“叶酸片”,弹出的目录中可选择叶酸品种有好几个,价格从每瓶100元左右的叶酸多种维生素,到几块钱一瓶的国产叶酸都有。但是医生一般都先推荐价格高的品种,除非患者自己点名要,否则是不会主动给她开五六元100片的国产叶酸片的。在喊了十几年的“医药分开”已经渐渐被人们忘却的今天,高价药物的滥用不仅给病人增加了负担,也让本来就不堪重负的社保体系更加艰难。
患者在各大医院里都找不到的救命药,为何能在黑市上找到?这个药品黑市又在哪里、如何交易呢?记者调查发现,黑市隐身在QQ群、微信群和贴吧里。
进入“重症肌无力患者”贴吧,各种求救信息扑面而来,“我爸爸就剩下几天的药了,求帮忙!”“哪里能买到小明?急!”在贴吧里,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孤儿药溴吡斯的明片被大家叫做“小明”。而混在贴吧的楼主中不难发现黄牛的身影。有位刘姓天津黄牛发帖称:“手里有20多瓶新批号小明。”并留下电话。记者以咨询者的身份与其联系,这位黄牛称,现在手里还剩4盒,80元一盒,而该药正常价格为每盒31.8元。对药品的真假问题,该黄牛保证:“你放心,我这药肯定是真的,是朋友托人从医院里买的。”然后就催促记者:“加我微信,你从微信上发给我红包付款,我就把药邮寄给你。”为了证明自己手里的确有真药,这位黄牛还发来了药品照片。
而“ACTH”吧简直可以算是网上黑市了,到处都是“转让”注射用促皮质素的黄牛贩子,他们一般都要求购买者加QQ或者微信才能完成药品交易。一位痉挛症婴儿的家长曾透露,为了给孩子治病,他加入了各种QQ群和微信群找药,这些群里除了患儿家长还有黄牛,原价7.8一盒的促皮质素注射液,黄牛开口要价5000元,“别看卖这么贵,还都不好买。”
据了解,黑市上流通的廉价救命药来源主要有几个,医药公司、医院、患者转卖。据知情者透露,一般是黄牛通过适用这个药的其他病症将药开出来,或者跟一些医院的医务人员、医药公司工作人员私下操作获得药品。也有一些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手中有了多余药品,于是就卖到黑市上变现。
廉价药备受患者喜爱却很难得到,究其原因,多位医药专家及业内人士分析,首先是因为利润低、市场需求少,在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企业没有生产积极性。其次是有的廉价药因为副作用大,逐渐被其他性能更好的产品替代。
第三是医院、药店不爱进廉价药。尽管近年来廉价药纷纷涨价,但是其利润空间依旧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有消息称,0.51元一支的红霉素眼药膏将要涨到8元一支了,其新价格是原来的15.6倍,但是其利润空间仍拼不过几十元一支的进口眼药水。在我国医药养医政策不变的大背景下,医院尚未完全实行医药分开,医院在销售药品时,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5%,用以“以药补医”。因此,价格低的药,同样的提成,中间商和医院获利就少,而高价药获利的比例就高,廉价药很容易被抛弃和忽略。
第四是在药品销售渠道上,中间环节层层盘剥也有不少。药品出厂之后首先要经过药品代理商,然后到医药公司手里,还得分解到多层的分公司,每一层都是靠药吃药的买卖,公司运营、人员工资都指着药品利润“雁过拔毛”。
第五是恶意竞争。尽管国家出台价格放开政策,但仍无法扭转的状况是,廉价药还会出现招标死,这似乎成了廉价药的“不治之症”。在药品招标采购时,小企业恶意竞争,有意降低价格,使得中标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低于成本无法生存,中标企业只能放弃或者停止生产。一家大医院药房主任告诉北青报记者,医院常年使用的某个品牌的复方丹参滴丸今年掉标了,原因就是招标价格实在太低,企业无法投标,只能放弃北京市场的供应。
由此看来,一味涨价似乎并不是保护廉价药的“特效药”。中国医药企业协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涨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药企的生产积极性,假如药商不愿代理,药店不愿进货,医生不愿开药,这些廉价药也照样不能到患者手中。
记者调查发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的绝大多数是普通药、常用药,利润空间较小,却成为近年来国家药品降价的主要对象。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大力推进基本药 物制度是一件好事,在执行过程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对一些药物进行行政性压价,导致本来就探底的利润更是无利可图,甚至是亏本生意。如果国家不出台相应 的补偿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只靠行政手段,而无经济补偿手段,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此外,国家制定的药品招投标价,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药价的虚高,但是对廉价药却是一种杀伤力。因此要防止廉价药消失,政府应该将固定的定价策略,改为浮动定价策略:根据市场变化实时监控定价,而不是一劳永逸一刀切。
1、喂药时间:多数药适合饭后1小时服用
每种药的作用和副反应不同,应遵循医嘱或说明书上的建议。大多数药因为有胃肠道反应,所以在饭后1小时喂服比较适合,以防损伤胃黏膜。如果是小婴儿,可在喂奶前或两次喂奶中间服药。
2、喂药的2种姿势:半卧、侧身
不要让宝宝平躺着吃药,很容易被呛着,应该让孩子把头侧向一边。最好将孩子抱在怀里或采取半卧位,上半身稍高,适当固定手脚,再紧贴着嘴角喂药。如果孩子不愿意咽药,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他的两颊,使其吞下。
3、大装备:滴管、针管、量杯
很多儿童药品都会配有滴管或量杯,方便家长准确掌握药量。再也不用为“一勺”是多大的勺,一大勺还是一小勺这样的问题担心了。
使用滴管时,要将管口放在婴儿口腔颊黏膜和牙床之间,按照他的吞咽速度慢慢滴入。也可以准备一支去掉针头的注射器,使用方法与滴管类似。
如果手边恰好没有滴管或针管,可以用量杯取好剂量的药倒在勺子里,轻轻压住孩子的舌头,待药液咽下后再拿出小勺。
4、类剂型:液体、粉末、片剂、胶囊
婴幼儿药物多是液体,但也有粉剂、片剂和胶囊。非液体药物可研磨后,用少量温开水溶化再喂。喂完后,再给孩子喂少量温开水,冲淡口中药味,并帮助药物在胃中溶解。
责任编辑:胡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