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唇部的下疳,感染上梅毒后的第3周,受侵部位出现黄红至暗红色的圆或椭圆形单个溃疡,上覆棕黄色薄痂,无痛。触摸时在溃疡底部有如硬币或软骨,故也称硬性下疳,发生在唇部的下疳表现十分典型。这时相应淋巴结肿大,坚硬但无痛、不粘连。
2、 黏膜斑是感染7~10周后的第二期梅毒。损害部位呈灰白色光亮而微隆的斑块,常为圆形、椭圆形或环形,易发生糜烂,好发于口腔的牙、龈、舌、腭、悬雍垂。二期梅毒的皮肤损害称为梅毒疹,此时感染力最强。
3、梅毒瘤是第三期梅毒。表现为有弹性的肿块,有波动感,以后发生溃破。口腔里上腭的梅毒瘤可导致软硬组织穿孔。舌部梅毒瘤呈分叶状,伴沟裂与舌乳头萎缩,在萎缩的边缘并发舌背白色角化病或白斑。
1、常用的驱梅药物
(1)青霉素类为首选药物,血清浓度达0.03IU/ml即有杀灭TP的作用,但血清浓度必须稳定维持10天以上方可彻底清除体内的TP。常用苄星青霉素G、普鲁卡因水剂青霉素G、水剂青霉素G,心血管梅毒不用苄星青霉素G。
(2)头孢曲松钠近来证实为高效的抗TP药物,可作为青霉素过敏者优先选择的替代治疗药物。
(3)四环素类和红霉素类疗效较青霉素差,常作为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治疗药物。
2、治疗方案的选择
(1)早期梅毒苄星青霉素G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曲松钠或连续口服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或连续口服红霉素类药物(红霉素。
(2)晚期梅毒苄星青霉素G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类或红霉素类药物30天。
梅毒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性接触传染占95%。主要通过夫妻生活由破损处传染,梅毒螺旋体大量存在于皮肤粘膜损害表面,也见于唾液、乳汁、精液、尿液中,病原体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而发生胎传梅毒,所以说口腔梅毒是很容易传染的。
口腔梅毒的发生可能与外伤感染、不洁性接触、通过母体传播、自身免疫力有关。
1、外伤感染。梅毒病菌可经皮肤或黏膜上的小小破裂伤口侵入体内,经过潜伏数日,病菌繁殖到足够的数目便开始发病,因此,要谨慎对待破裂的伤口。
2、不洁性接触。不洁性接触是感染梅毒的主要原因,梅毒几乎都是由性接触引起的,梅毒患者是传染源,传播性强、感染率高,通常在感染后7到60天发病。
3、通过母体传播。患有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以后,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分娩胎传梅毒儿。
1.流行病学病史
有不安全的性接触史;孕产妇梅毒感染史;输注血液史。
2.临床表现
有各期梅毒相应的临床表现。如为潜伏梅毒则无明显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取患者的可疑皮损(如硬下疳、扁平湿疣、湿丘疹等),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见到可运动的梅毒螺旋体,可作为梅毒的确诊依据。
(2)梅毒血清学试验梅毒血清学试验方法很多,所用抗原有非螺旋体抗原(心磷脂抗原)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两类。前者有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等,可做定量试验,用于判断疗效、判断病情活动程度。后者有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等,特异性强,用于TP感染的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