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公共场所安全 > 架空电线

根据国家的架空电线标准,架空电线是有限高的,最低距离地面6米,但是不同地形地区的标准不一样的,比如农村和城市,山地和平原,公路和高架桥等,再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架空线是通过铁塔、水泥杆塔架设在空气中的导线,一般为裸导线。架空线造价低廉,但占用通道面积大,为目前主要线路型式。 架空线路由导线·避雷线·杆塔·绝缘子和金具等组成 导线:传输电能 避雷线: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以保护电力线路免受雷击 杆塔:支持导线和避雷线 绝缘子:使导线和杆塔间保持绝缘 金具:支持,接续,保护导线和避雷线,连接和保护绝缘子 。

一般都是高压线采用架空线缆,高压线因离地面很高,为了降低成本,因此,而选用裸线,如果是在地下或离建筑物很近的情况下,是必须选择绝缘线缆的。 高压线中流过的电电压很高,电流很大,容易发热,会烧坏绝缘皮,甚至击穿绝缘皮。 在高压下,本来是绝缘的一些材料,如橡胶、塑料、干木材等也会变成导体,就不起绝缘作用了。

低压架空线路经过居民区时,线路导线与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6米。

一、10k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架空导线经过不同地区时,导线与地面的距离,在最大弧垂情况下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1)居民区。电压在1k以下者为6m;电压为10k及以下者为6.5m。

(2)非居民区。电压为1k以下者为5m;电压为10k及以下者为5.5m。

(3)交通困难地区。电压为1k以下者为4m;电压为10k及以下者为4.5m。

二、架空线路的导线与铁路轨顶、道路路面、管道顶部的垂直交叉跨越距离,在导线最大弧垂时不应小于表1所列数值。

架空线路导线的连接方法通常有:绑接法、叉接法和压接法三种。

绑接法

绑接法通常用于铝绞线、铜绞线的连接。

1)先将两根导线的接头并好,绑接长度应为150~200mm。

2)再用与导线同型号的单股线作为绑线,从中间向两侧缠绕,缠到头时与导线的线头拧成小辫收尾。

3)最后将导线尾部弯好,防止导线被拉出。

4)较大截面积的导线使用线夹连接,而不用绑接法。

叉接法

铜绞线及导线截面积在35mm2及以下的铝绞线多采用叉接法连接,这种接法的导线连接长度一般为200~300mm。

1)先将导线接头长度的1/2顺序拆开拉直,去掉表面的污垢,做成“伞骨”的样子。

2)将两个伞骨每隔一股互相交叉插到底,将插好的线拢在一起,用电工钳压紧,用同导线一样的单股线在中间缠绕50mm,绕完后将绑线头弯成直角靠拢在导线上。

1、定义不同

架空电线:架空线路主要指架空明线,架设在地面之上,是用绝缘子将输电导线固定在直立于地面的杆塔上以传输电能的输电线路。

电缆电线:由通信电缆及其附属设备构成的电信号传输系统。

2、特点不同

架空电线:架设及维修比较方便,成本较低,但容易受到气象和环境(如大风、雷击、污秽、冰雪等)的影响而引起故障,同时整个输电走廊占用土地面积较多,易对周边环境造成电磁干扰。

电缆电线:电缆线路具有使用寿命长,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稳定,受外界干扰小,保密性能好等优点,因而在有线电通信线路中占主要地位。

3、结构不同

架空电线:导线,导线是用来传导电流、输送电能的元件。避雷线,避雷线一般也采用钢芯铝绞线,且不与杆塔绝缘而是直接架设在杆塔顶部,并通过杆塔或接地引下线与接地装置连接。

1、接地故障现象

线路的接地可分为:单相接地、两相接地和三相接地。接地故障有永久性接地和瞬时性接地两种。前者通常是绝缘击穿导线落地等,后者通常为雷电闪络和导线上落有异物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架空线路单相接地。

2、接地故障的判断

通过检测线路的电压,并判明接地故障。

3、接地线路的查找

确定接地线路一般采用试拉各线路的方法。应按下列步骤处理单相接地故障:

(1)判明是否真正发生单相接地;

(2)判明是哪一相接地;

(3)寻找哪一条线路接地;

操作时按线路负荷的轻、重和线路的长、短或线路的故障率等实际情况确定拉开线路的顺序,若拉开某一线路时,接地信号消失,说明接地就在该线路上。

4、寻找接地点

对于较短的架空输电线路寻找接地点时,可安排人员沿线进行全面检查,但是对于较长的架空输电线路寻找接地点时,宜采用优选法进行。首先在线路长度的1/2处的耐张杆进行分段,分别拆开线路三相的引流线,使整个线路分为两段,然后用2500V兆欧表分别测量三相导线的绝缘电阻,根据测量结果可判明线路的某段接地或两段均接地。其次根据判断结果继续分段查找,逐步缩小查找范围。待接地范围缩小到一定程度,可安排人员沿线进行全面检查。这样可节省时间,减少劳动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