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0年,分七期工程进行,目前正式启动第五期工程建设。
“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2.4%。从1979年到2050年,分三个阶段、七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5亿亩。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5.95%。
三北防护林的树种有
1、沙柳。沙柳是灌木或小乔木。树皮幼嫩时多为紫红色,有时绿色,老时多为灰白色。叶互生,条形或条形倒披针状,边缘外卷。花期3月,果期5月。分布于内蒙古、河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沙柳是沙漠植物,耐一定盐碱,根系发达,萌芽力强,是固沙造林树种,是三北防护林的首选之一。
2、梭梭。梭梭是小乔木。树皮灰白色,木材坚而脆。叶鳞片状,宽三角形,稍开展,先端钝,腋间具棉毛。花期5-7月,花着生于二年生枝条的侧生短枝上。果期9-10月。产于宁夏西北部、甘肃西部、青海北部、新疆、内蒙古。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均有分布。梭梭生于沙丘上、盐碱土荒漠、河边沙地等处,根系发达,有固定沙丘作用,是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干旱荒漠地区固沙造林的优良树种。木材可作燃料。
“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2.4%。从1979年到2050年,分三个阶段、七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5亿亩。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5.95%。
三北防护林工程,根据我国国情,采取民办国助形式,实行群众投工,多方集资,自力更生,国家扶持为辅的建设方针,走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护林建设之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造林中重视依靠科学技术。我国在“流动沙地飞机播种造林”、“旱作林业丰产”、“窄林带、小网格式农田防护林网”、“宽林网、大网格式的草牧场防护林网”和“干旱地带封山育林育草”五大难题的研究及其有关新技术大面积推广,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到1995年,完成人工造林18.1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5.05%提高到8.28%,12%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4万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变成森海。三北地区有1/3的县农业生态环境开始走向良性循环。
“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2.4%。从1979年到2050年,分三个阶段、七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5亿亩。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5.95%。
三北防护林主要是减缓东北,华北,西北的土地荒漠化,以改善自然环境。三北防护林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三北地区实际和国情的生态建设道路,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为我们开展大型生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增强了我们实现秀美山川建设目标的信心。不仅如此,三北工程已成为我国政府重视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