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冰雹出现的范围小,时间短,但来势凶猛,强度大,常伴有狂风骤雨,因此往往给局部地区的农牧业,工矿业,电讯,交通运输以至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
雹灾的应对措施:
1、提前预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气象局大大的提高了对冰雹活动的跟踪监测能力。准确的冰雹预报,对于在降雹前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有重要意义。当气象台、站发现冰雹天气时,应立即向网络、媒体、电视台发布预警消息,让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
2、人工防治。开展人工防雹,从而减轻雹灾。目前常用的方法有:①用高炮、飞机或火箭直接把干冰、碘化铅、碘化银等催化剂送到云里去;②在地面上向雹云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飞机上对雹云投炸弹或放火箭,以此破坏对雹云的水分输送;③在地面上把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在积雨云形成以前送到自由大气里,这样的做法会增加雹胚数量,从而使冰雹变小;④用高炮向暖云部分撒凝结核,以此来减少云中的水分。或者也可以在冷云部分撒冰核,这样做客抑制雹胚增长。
应对冰雹灾害应注意采取“避、抗、减”三道防线。
首先是避开灾害。“避”就是把农作物最敏感的时期和相对应的灾害分离。这就需要根据冰雹的多年资料分析,通过作物合理布局、品种搭配、生长发育期的调控等,尽量避开作物敏感期与冰雹发生期的重合,所谓“敏感期”就是指最容易造成作物形态机械损伤的时期,如作物受冰雹打击后造成的果实损伤、茎秆折断、叶片脱落等。尤其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那个时期更为敏感,如小麦成熟期遭受冰雹,可能导致颗粒无收,玉米开花授粉期如遇冰雹也会造成严重损失。
其次是“抗”。目前很多的灾害是无法避开的,提高农作物自身抗灾能力是可行的方法。受到冰雹打击以后,作物只是受到轻微机械损伤,会很快重新生长。但机械损伤会导致光合作用效率降低、作物吸水吸肥能力减弱,生长缓慢,也容易遭致病虫害的侵袭。例如选择抗打击能力比较强的农作物品种,或者自身恢复能力比较强的品种。另外,选用抗病、抗逆境能力强的品种,也会有效减少因冰雹造成的损失。
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紧急动员受灾乡镇、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投入抢险救灾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抓好抗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到一是切实加强对抢险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应在第一时间赶赴重灾现场。受灾乡镇及相关部门组织干部应到村、到户、到田头查看灾情,全力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灾民的紧急转移安置。除积极救治房屋倒塌的灾民外,还有效组织山边、低洼地带、危险地带的群众及时转移,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是各乡镇、县属有关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收集信息,把握灾情动态。防汛、气象等部门及时报告水情、雨情和汛情,严密观测,确保上下信息畅通,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在我国巨型冰雹出现,指的是2012年5月20日17时10分许,一块重约20斤重的冰块呼啸着从天而降,坠落在资阳市雁江区宝台镇石牛村15组一块山坡地中。冰块坠落现场看见,一个直径约50厘米、深约5厘米的大坑仍清晰可见。天降巨冰并非“冰雹”,疑是极其罕见的陨冰。
冰雹是坚硬的球状、锥状或不规则的固态降水。冰雹的降落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群,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冰雹每年都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