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往往有一个短的前驱期,约1天至4天,表现为中度发热、不适、食欲消失、头痛、恶心等;然后进入神经系统的症状期,约2天至20天,出现应激性增高,胸部压迫感、胸痛及气流恐怖症,即用风吹面部时会引起咽喉部肌肉痉挛,这是一种典型的症状,有助于诊断。伤口部位有疼痛或各种异样的感觉,有的病人伴有对光、噪音和感觉剌激的应激性增高,通常表现有肌张力增高和面部肌肉痉挛。交感神经系统病损后出现多汗、流涎、狂躁行为、焦虑、痉挛性痛性肌肉收缩,在吞咽时咽喉等部位的肌肉痉挛而怕饮水,故又称恐水症。 在症状出现后的14天内,病人往往在痉挛后出现继发性呼吸和心衰竭,昏迷而死亡。
[狂犬病发病机理]
狂犬病毒入侵机体,从入侵地方通过神经系统向大脑移动,动物在这段时间,没有发病症状,也被叫做潜伏期,时间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在潜伏期(有的少数的动物在潜伏期末期1-5天唾液里有可能带病毒,但你可以结合10日观察法判断出来)被动物咬伤,并没有患狂犬病的危险,因为病毒在唾液中还未出现。仅仅到了最后,等到病毒进入了大脑,快速繁殖并引起脑炎,这时候,病毒会进入唾液腺和唾液中。同时,当病毒在脑部增殖时,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表现出前期症状,由于大部分的症状是如此明显。既使一个从未训练过的人,都很容易看出。在很短的时间,通常是3到5天,病毒会对大脑引起足够的破坏,这时,动物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症状。为了增加保险期,隔离期被延长到10天。(根据泰国博士的实践,动物在10天内死亡率100%)
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可从6天、12天到1年或5年以上,一般多数在3个月以内发病,超过半年的约占4-10%,一年以上发病的约占1%。,。但实际上超过1年半都已经是十分罕见的,经考证最长的潜伏期为6年,WHO有实际验证证明的是两个6年的病历,中国所谓极特殊的长达30年至40年的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
影响狂犬病潜伏期长短的因素
人间狂犬病潜伏期从 5 天至数年,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狂犬病实验感染动物(如犬)的最长潜伏期为半年。潜伏期的长短与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咬伤的发病较早,平均39天,下肢咬伤潜伏期平均90天)、伤口深浅(深者潜伏期短)、入侵病毒的数量及毒力(毒力强者潜伏期短)以及与伤口是否及时彻底清洗消毒等因素有关。
狂犬病在潜伏期是没有任何的传染性的,即使猫狗携带了狂犬病病毒,在它们没有发病前,是不具备传染性的。 所以猫狗只有狂犬病发作后才会传染性才有可能通过唾液将狂犬病毒传播到人身上,这时被咬的人需要打狂犬病预防。另外,狂犬病毒病理是病毒侵袭动物脑细胞引起狂犬病发作,这时动物一般都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异常情况,很容易识别,具备传染性,如果被这样的动物咬伤一定要打狂犬病预苗。
狂犬病为何死亡率这么高?
因为狂犬病病毒的毒力非常强,而且一旦病毒进入人体内,它所攻击的目标和行走的途径,与其他病毒不同。比如流感病毒,它主要侵犯呼吸道,比如“非典”病毒主要侵犯肺部组织。但狂犬病病毒不同,它有嗜神经性,主要攻击大脑和神经组织,而且沿着人体神经的走向游走,所以攻击的目标就扩散到几乎所有的神经组织,包括小脑、脊椎、肾、内脏,导致中枢神经衰竭,所以几乎无法抢救,死亡率相当高,几乎是百分之百。
狂犬病在潜伏期不能治好,主要是预防治疗。
狂犬病治疗注意事项:
(1)控制传染源:对野犬野猫通过投喂含口服狂犬疫苗的诱饵实现控制。对饲养的猫狗、警犬以及实验用的猫狗等温血动物,应进行登记,并且强制性的接种狂犬疫苗。狗(猫),只有狂犬病发作了才带毒。已经发作狂犬症的温血动物咬人后,才有可能会通过唾液将狂犬病毒传播到人身上,此时需要尽快的打狂犬病预苗预防。发现已经染病的温血动物,应该立即击毙,以免伤人。对咬人的可疑的狗或者猫需要隔离观察10天,在此期间如果动物没有发病死亡,被咬伤的人可以不要或中止免疫预防。动物一般在出现神经症状前唾液开始排毒,至死亡只有短短数日。自然感染狂犬病的狗、猫在潜伏期内唾液中没有病毒,狗通常在神经症状出现前1-5天唾液才有病毒;出现症状后迅速死亡的狗,它的脑和唾液的病毒浓度,比活得较长一些的狗反而低些。实验感染的猫一般在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3天唾液排毒。 仍存活的动物可确定为非患狂犬病者可解除隔离。狂犬病治疗注意事项:对死亡动物应取其脑组织进行检查,并将其焚毁或深埋,切不可剥皮或进食。狂犬病治疗注意事项:对于器官移植方面,也应确保器官捐献者无染病。2004年在美国一个未诊断为狂犬病的患者过世之后捐献内脏,获得捐献的三个人因狂犬病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