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尼罗河热和感冒的区别总结如下:
西尼罗河病毒是一种脑炎病毒,以鸟类为主要的贮存宿主,马、蚊子和人都可以是它的传染宿主,人的发病时间较鸟类感染时间晚33天左右。蚊虫孳生的季节是本病的高发季节,西尼罗河病毒感染发生于6~11月,8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所有未接触过西尼罗河病毒的人都是易感者,老年人和免疫力弱者易发病、病死率高。
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12天。绝大多数(80%)为隐性感染,不出现任何症状,少数人表现为西尼罗河热,病人出现发热、头疼、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症状,持续3~6天。极少数人(1%)感染后表现为西尼罗河病毒性脑炎、脑膜脑炎和脑膜炎。临床表现为高热,体温38.5℃以上,头晕、头痛剧烈、恶心,可有喷射样呕吐、嗜睡、昏睡、昏迷,可有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巴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脑疝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部分病人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人出现急性无痛性、不对称性肌无力。
西尼罗河热与艾滋病的区别总结如下: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唾液、泪液里会存在病毒,可是病毒的含量特别低,只要你的口腔里面并未存在溃疡,而且牙龈也并未存在出血点,那么就不会被感染上艾滋病毒。而且这种类型的病毒于空气里保持活性的时间特别短,目前没有研究显示会传染艾滋病,因此咳嗽以及打喷嚏等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就是说艾滋病病毒是无法通过空气的途径传播的。
西尼罗河热是由西尼罗病毒经蚊子传播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人群对西尼罗病毒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和轻型患者更常见,流行地区60%以上青壮年体内抗体呈阳性,男女性别无差异。流行季节在温带以夏季蚊子多的季节为主,热带终年可发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脑炎症状。
西尼罗河热与疟疾的区别总结如下:
西尼罗河热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西尼罗病毒株,由于在西尼罗地区,故命名为西尼罗病毒,西尼罗河热病毒位于蚊的涎腺,蚊子在叮咬过程中,将病毒传播给人或动物引起疾病或隐性感染,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从而引起发热或脑炎症状。临床表现为高热,体温38.5℃以上,头晕、头痛剧烈、恶心,可有喷射样呕吐、嗜睡、昏睡、昏迷,可有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巴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脑疝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部分病人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人出现急性无痛性、不对称性肌无力。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造成的,通过以按蚊为主要媒介传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虫传染病。本病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疟疾是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脾肿大、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患者每年在3亿~5亿之间,因患疟疾而死亡的人数在1百万~3百万之间,其中大部分为儿童。疟疾现症患者或无症状带虫者,其血液中具有配子体者便成为传染源。血液中原虫密度越高,配子体的密度也会越高,传播的机率也越大。
寨卡病毒和西尼罗河热的区别总结如下: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20nm,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宿主不明确,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环。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该病毒活动一直比较隐匿,仅在赤道周围的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寨卡病毒感染散发病例。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