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滩滑坡地势北高南低,上、下缘高程900至70 m, 南北长1900m, 东西宽220-710m, 滑坡面积0.73 k m ,为一向长江倾斜的大斜坡,平均坡度23。 滑坡后缘及西侧边界为泥盆系— 二叠系砂岩、石灰岩组成的基岩陡壁, 东侧边界为切割于崩坡积层中的裂隙面; 堆积物厚一般30 -4 Om , 自东向西增厚, 姜家坡西侧至高家岭一带厚度80m 以上, 最厚达110m, 总体积3000×104m3。堆积物以崩(坡) 积碎块石夹粘土为主;下伏基岩面为志留系砂、页岩, 形态比较复杂。新滩滑坡是沿堆积层底部粘土层滑动的。据姜家坡上的3 # 竖井揭露, 滑带土为棕红色粘土,含少量砾径0.5-1cm, 磨圆度甚好的小砾石,天然呈潮湿状态,厚度0.3-0.8m,土壤下部扰动严重,局部有异色相混杂,上部土体较密实,有磨光镜面和擦痕分布。
地质地貌因素
由于自燕山运动晚期以来, 三峡地区地壳大面积隆起上升, 长江切河谷, 软弱的志留系(S) 砂岩被侵蚀成为缓坡与凹槽, 坚硬的泥盆系(D) , 二叠系(P) 砂岩、灰岩则形成陡崖, 即广家崖一带等等。陡崖区长期在卸荷、沉陷、溶蚀及重力的作用下, 崩塌频繁, 崖壁后退, 崩积物堆积于缓坡及凹槽地带。坡积物的不断积累增厚, 形成了滑坡的物质基础。新滩滑坡位于黄陵背斜西翼, 岩层走向N E10°~ 20°, 与长江近于直角, 倾向上游, 倾角25°~ 30°。西面为仙女山断裂层, 东侧为九湾溪断裂, 新滩滑坡就夹于两断层之间, 属构造不稳定地段。另外受前述岩性分布, 构造及地表地质作用的控制, 滑坡后缘为高陡绝壁, 绝壁下的姜家坡新滩斜坡实际为相对低缓的凹槽, 成为坡体以上广家崖崩积物暂时滞留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表及地下水汇聚和活跃的地方。
地质地貌因素
由于自燕山运动晚期以来, 三峡地区地壳大面积隆起上升, 长江切河谷, 软弱的志留系(S) 砂岩被侵蚀成为缓坡与凹槽, 坚硬的泥盆系(D) , 二叠系(P) 砂岩、灰岩则形成陡崖, 即广家崖一带等等。陡崖区长期在卸荷、沉陷、溶蚀及重力的作用下, 崩塌频繁, 崖壁后退, 崩积物堆积于缓坡及凹槽地带。坡积物的不断积累增厚, 形成了滑坡的物质基础。新滩滑坡位于黄陵背斜西翼, 岩层走向N E10°~ 20°, 与长江近于直角, 倾向上游, 倾角25°~ 30°。西面为仙女山断裂层, 东侧为九湾溪断裂, 新滩滑坡就夹于两断层之间, 属构造不稳定地段。另外受前述岩性分布, 构造及地表地质作用的控制, 滑坡后缘为高陡绝壁, 绝壁下的姜家坡新滩斜坡实际为相对低缓的凹槽, 成为坡体以上广家崖崩积物暂时滞留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表及地下水汇聚和活跃的地方。
1 9 8 5 年6 月12 日凌晨3时45分,,位于长江三峡中的湖北省株归县新滩镇发生了一起约3 0 0 O 余万立方米的堆积层大型滑坡, 这场滑坡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直到4时20分才慢慢平息下来。高速(滑速约31 m / s ) 下滑的土石毁灭了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新滩。约有1 / 1 0 的土石滑人长江, 激起涌浪高54 m, 波及上、下游江面约42 k m, 形成高出江水面长约93 m、宽约2 50 m 的碍滑舌, 中断航运12 天。 由于滑坡前坚持长期监测, 捕捉住滑坡前兆, 预报准确及时, 领导果断决策, 各方紧密配合, 协同作战, 使滑坡区内4 57 户、1 3 7 1 人在滑坡前夕安全撤离, 无一人伤亡, 正在险区上、下游航行客货轮及时避险免遭遇难, 使一场毁灭性的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小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