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自然灾害 > 打雷

由于同种电荷相排斥,所以正电荷与负电荷分别聚集到云的两端。积云所带的电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穿过空气放电,使两种电荷发生中和并产生火花。这便是雷电现象。因为空气的电阻不均匀,电前进的形状大多曲曲折折,形成象树枝一样的光带,这就是闪电。而放电使空气振动发出声音,就是雷声。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约走340公尺,而光在空气里差不多每秒走30万公里。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有时,由于放电云层离我们太远,或者发出的声音不够响,而声音在空气里传播的时候,它的能量是越来越少的,所以这样的时候我们只看见闪电而听不见雷声。 雷电大都发生在低纬度地区,如印度尼西亚、非洲中部、墨西哥南部、巴拿马、巴西中部。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方是印度尼西亚茂物市,一年中有322天电光闪闪,素有"世界雷都"之称。 从光速和音速的比较就能明白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的道理了。要知道,光在一秒钟内就能绕地球跑七圈半呢!

打雷时不能做哪些事儿?小编总结如下:

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避免增加人的有效高度成为“尖端”而遭雷击。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足球、篮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不要玩电脑,下雨天打雷会对电脑的硬件及其他部位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不要打电话,因为你的无线信号会引雷,所以切忽打电话。

遇到雷电天气,应该尽量不要使用手机,因为打雷时手机的信号磁场会发生变化,强大的雷电对地释放过程将在周围产生很强的电磁场。因此,建议车主在雷电天气时收起车外天线,暂时关闭汽车音响,以避免汽车被雷电击中后将电流引入车内,造成电器电路故障。

打雷的时候在车里是安全的,因为汽车是金属物品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情,但它自身封闭的形式使它成为了一个“法拉第笼”。潮湿的轮胎则成为了车体与地面连通导电的关键部件,即便是车辆受到了雷电的袭击,电流也可以通过车体外壳、轮胎,传递到地面之上,不会对车内的人员造成伤害。

但是大家需要注意一些事情,比如碰到雷雨天气,车上人员应该选择停车坐在车内,在车内避雨,不要下车走动。车辆本身是容易吸引雷电的导体,如果雷电击中车辆,在车辆附近走动,可能会触及经过地面传导的电流。同时,需要提醒的是,车内人员在雷电天气下应紧闭车窗,避免将身体伸出车外。

温馨提示:

雷雨天肯定是要减少外出的,雷雨天还是少开点车的好。虽说经过验证是安全的,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并且虽然汽车不怕雷击,但是一旦被击到,你可能没事,但是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你的车也完好无损哦~被雷击到的时候车内的电子元件可能会被瞬间的高压电损坏。

通常雷击有三种主要形式:

其一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叫做“直击雷”。

其二是带电云层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异种电荷。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而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以致出现局部高电压,或者由于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叫做“二次雷”或称“感应雷”。其三是“球形雷”。

雷雨天如何防雷击?有些人认为,建筑物只要安装了避雷针和避雷带,建筑物内的人和设备便不会遭到雷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首先,避雷针的避雷作用有一定保护范围,当建筑物超出避雷针保护范围时,便不受避雷针的保护。其次,避雷针的性能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如材料规格、接地阻值等,若因年久失修失去作用,不但起不到防雷效果,反而会增加雷击概率。再者,避雷针只能保护建筑物不受雷击,而不能保护建筑物内部的人和设备免遭雷击。避雷针只能将50%的雷电能量泄放入地,其余50%的能量会通过感应作用和能量耦合,通过各种管线和设备泄放入地。

而且这种高压强放电造成的强磁场有时也会在一些电器的互感器内产生高电压,烧毁电子元件.好的电器生产商都会在设计电路,和设计印制电路板时做相应的防雷措施,高层建筑一定要装避雷针,打雷时切勿使用电器.

电视:

打雷时看电视,图象很不稳定,干扰大,心情总是有些害怕,担心机毁人亡,这可能吗?

其实只要不接室外天线,电视机有在室内使用,一般用不着心惊胆颤,因为雷电虽然强大,但在进入室内之前,雷雨云早已与大地放电。在短暂的放电过程中,其巨大的能量绝大部分转为热,光等能量,所以不会形成危害。通常打雷时在事内收看电视,屏幕上和伴音里出现的干扰大都是雷电的辐射能量,并非感应或放电的能量。这种辐射能量,一般是不会损坏电视机的。但是,必须强调,打雷时使用室外天线或在室外收看电视都是有危险的,如若收看必须采取防雷措施。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