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自然灾害 > 避雷带

避雷带和避雷针一样都属于是接闪器的一种类型。区别在于,避雷针一般是竖直向上的,只在其根部和引下线相连接,一般是明设的;避雷带一般是水平或倾斜敷设的(根据屋面的倾斜度而定),至少有两个地方(首尾两端)和引下线相连接,一般是明设,但也可以暗敷在屋顶的混凝土或瓦片的下面。

避雷带是以前的叫法,在最新版本的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已经放弃了这种称呼,而称之为接闪带。如果接闪带是悬空架设的,则称之为接闪线;如果接闪带以网状敷设,则称其为接闪网。总之,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接闪器的一种类型,其对建筑物的保护范围的计算,都要根据滚球法的原理进行。

避雷带的安装

1、在一般工程施工中,避雷带采用¢8或¢10镀锌圆钢。使用前应对避雷线进行冷拉调直。安装时,特别注意防止避雷线在提升过程中的人为弯曲。

2、避雷线在固定支架上应平直、牢固,其顶部距建筑物应为100mm,不应有高低起伏、弯曲、下垂等现象。其平直度每2m检查段允许偏差不宜大于3/1000,全长不宜超过10mm。

3、避雷带随建筑物造型弯曲,弯曲处均作成圆弧,其圆弧半径为100mm,严禁作成90°直角弯或小于90°死弯。

4、避雷线搭接焊是其安装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要求所有避雷线同心敷设,“s”弯方向一致,其次,在避雷线、防雷引下线焊接中应采用双面焊接,焊接应饱满、平整、牢固、无虚焊,焊接后不应产生气孔、夹渣、咬肉、裂纹等现象,如发现应及时予以补焊,并将药皮敲净,刷上防锈漆及银粉。搭接长度要一致,长度≥6d,最好统一定位100mm。

避雷针、避雷带的保护范围是利用滚球法确定的,而避雷网格则是利用法拉第笼的原理设计的,因此,在设计避雷网格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避雷网格的高度。实际当中。有女儿墙的的平顶屋,其宽度小于24m时,只需沿女儿墙上部附设避雷带,宽度大于24m时,须在屋面上两条避雷带之间加装明装连接条,连接条的间距不大于20m。无女儿墙的的平顶房屋,其宽度小于20m时,只在屋顶上附设避雷带,宽度大于20米时,加装明装连接条,间距不大于20m(三类建筑)。符合避雷网格尺寸的大小。

《建筑防雷规范》GB50057-94中规定首次雷击的雷电流参数:一类—200KA;二类-150KA;三类-100KA。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1312“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将第一级防护的雷电流威胁值定为200KA,波形为10/350μs,超过该值的概略为1%,就是说,99%的的雷电闪击都包括了。

屋面避雷带不能暗敷。

1、GB/T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第5.2.2.8条:当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屋顶女儿墙内或防水层内、保温层的钢筋做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高层建筑物不应利用建筑物女儿墙内钢筋作为暗敷避雷带。

2、暗敷避雷带是有悖于防雷原理的。

3、《防雷》杂志:有的防雷单位以所谓科研成果在推广“建筑物女儿墙暗式避雷带敷设技术研究”,对于高层建筑,暗敷避雷带是不妥的和不安全的。甚至避雷带钢筋与混凝土表面取平也是不安全的。

避雷针、避雷带等接闪器的作用原理就是为雷电流提供一条容易入地的通道。为此有关防雷保护规程对避雷针和避雷带以及它们的引下线和接地网的设计和安装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注意了避雷针(带)和它们的引下线的截面、根数和接头的焊接等等,而在它们面对雷电的方向覆盖一层厚厚的混凝土,阻碍雷电的通过,这不是同防雷原理完全背道而驰吗?

避雷带沿女儿墙安装时,其支架应尽可能随结构施工预埋,亦可预埋铁件,把支架直接焊在铁件上。若采用后固定法,即用手锤、錾子进行剔洞,洞的大小应不小于100mm×100mm×100mm。埋设支架前,应先用水或素水泥砂浆湿润,再用配合比不低于I:2的水泥砂浆埋注到洞内,要求灰浆饱满。避免支持卡根部因剔洞形成凹槽,引起积水长时间浸泡支持卡根部,容易发生锈蚀 。

安装避雷带时,应依据设计要求及施工工艺标准,确定坐标轴线位置、弹线、定位。支架在合理位置敷设是明装避雷带施工的关键工序,应严格按工序施工。支持卡要横平竖直,遵循“先定两端,后定中间”的要点。需强调的是,在女儿墙施工前,应将引下线挪至附近支持卡位置,充当支持卡,使支持卡间距均匀、美观,也可以对支持卡采用安装塑料管套方法。根据塑料管外径,以支架为中心放出塑料管外径线的位置,安放塑料管,灌注1:2或1:2.5的水泥砂浆后捣实,并将塑料管口处的水泥砂浆抹平、压光来完成。采用塑料管套支架的施工方法,可解决支架根部的毛刺水泥结块问题,且增加了每个支架的垂直拉力。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