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自然灾害 > 防雷装置

防雷装置的一般要求:常用的防雷装置有避雷计、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避雷器等。防雷装置主要有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防止直接雷击或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以保证人身 及建(构)筑物的安全。

其他避雷装置?

(1)阀式避雷器

阀式避雷器由火花间隙和阀片串联组成,装在密封的瓷套管内。火花间隙由铜片冲制而成,正常情况下,火花间隙可阻止线路上的工频电流通过,在雷电过电压作用下,火花间隙被击穿放电。阀片是用陶料粘固起来的电工用金刚砂颗粒组成的,具有非线性特性。正常电压时,阀片电阻很大;过电压时,阀片电阻很小。因此,当线路上出现过电压时,火花间隙被击穿,阀片能使雷电流顺畅地向大地泄放。当过电压消失后,线路上恢复工频电压时,阀片则呈现很大的电阻,使火花间隙绝缘迅速恢复而切断工频续流,从而保护线路恢复正常运行。需要说明的是:当雷电流流过阀片电阻时要形成电压降,这就是残余的过电压,称为残压。残压要加在被保护设备上,因此残压不能超过设备绝缘允许的耐压值,否则可能击穿设备绝缘。变配电所内一般采用这种避雷器。

防雷装置的种类:

1、接闪器。接闪器就是专门用来接收直接雷击(雷闪)的金属物体。一般有三种形式: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它位于建筑物的顶部,其作用是引雷或叫截获闪电,即把雷电流引下。

2、电源避雷器。电源防雷器是浪涌保护器中最常用的一种,主要是针对电源系统所选用的浪涌保护。其主要作用是防止雷电和其他内部过电压侵入设备造成损坏。

3、信号型避雷器。信号型避雷是浪涌保护器的一种,其主要作用是将被保护线路接入等电位系统中,并迅速对大地释放因雷击引起的高压脉冲能量,降低各接口间的电位差,起到保护用户设备的作用。

4、天馈线避雷器。天馈线避雷器适用于GSM移动基站、PHS小灵通基站、卫星接收机、对讲机基站等开馈线路、射频线路雷电及电涌的防护。具有输出残压极低,可有效保护接收设备,对从天馈线感应而来的雷电高压脉冲具有高效防御功能。

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包括接闪装置、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个部分。其防雷的原理是通过金属制成的接闪装置将雷电吸引到自身,并安全导入大地,从而使附近的建筑物免受雷击。

建筑物的防雷装置结构: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包括接闪装置、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个部分。其防雷的原理是通过金属制成的接闪装置将雷电吸引到自身,并安全导入大地,从而使附近的建筑物免受雷击。防雷装置的三个部分要连接可靠。

接闪装置

装在建筑物的最高处,必须露在建筑物外面,可以是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或避雷网,也有将几种形式结合起来使用的。

1、避雷针。1750年美国富兰克林发明,是至今仍广泛应用的接闪装置。用镀锌圆钢或镀锌钢管制成的尖形金属杆,竖立在建筑物的最高点,它保护的范围是以针顶点向下作与针成45°夹角的正圆锥体的空间。如需扩大保护的范围,可以用两支或更多支的避雷针联合起来使用。

(一)接地装置

利用桩基混凝土底板及承台内主筋作接地装置,通过焊接连通构成一个大的整体接地网。在基础施工时,桩基内两根主筋采用不小于Φ16钢筋引上与基础承台、底板内上下两层主筋分别焊接连通,利用底板地梁内上下两根主筋将各接地桩点焊接连通构成一个整体接地网,柱内两根引下线再于各接地桩点分别焊通。 在基础施工完成后进行绝缘电阻摇测,如摇测达不到要求,则补做外部人工接地体,直到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 变配电室利用-40×5镀锌扁钢在地面内暗敷接地干线,均匀分布临时接地钢板。本工程采用TN-S系统,要求从低压配电柜引出的N(工作零线)与PE(保护零线)完全分开。所有配电箱、柜内均分设N线与PE线母排。本工程中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配线钢管、电缆桥架、电气设备的构件、支架、金属线盒、电缆铠装等均需与PE线可靠连接,以确保安全。沿竖井利用TMY-50×6铜排敷设各专用接地干线。

一般需要定期检测的,接地装置和电涌保护器都有一定的寿命,做到定期检测和检查。每年至少2次的接地阻值测试,电涌保护器要在较大雷雨过后或之前巡查,以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防雷装置维护:

(1)防雷装置维护分为周期性维护和日常性维护。防雷装置周期性维护的周期为一年(易燃易爆场所的维护周期为半年),应在每年的雷雨季节前进行一次全面检测;日常性维护应在每次雷击之后进行,鉴于所处地域雷电活动强烈,应增加防雷装置(尤其是SPD等)的检查次数。

(2)检测外部防雷装置的电气连续性,若发现有脱焊、松动和锈蚀等,应进行相应的处理,特别是在接地测试点,应对地网接地电阻进行测量。测试接地电阻,测试值大于规定时,应检查接地装置和土壤条件,找出变化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