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老人安全 > 假银元诈骗

混淆概念,制造“稀罕物”

不法分子常利用报纸广告、电视购物、电台广播混淆币与章的概念,忽悠群众。许多老百姓对传统媒体有一定的依赖度,而又缺乏收藏投资的专业知识,难免接受某某专家在电视、广播台为“珍品”宣传造势的洗脑。那么,该如何分清币和章?

看上面有没有面值。银元是国家法定货币,纪念章无论如何精美,毕竟只是工艺品,这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

真料做假币,假币换名号

银元的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稀有品种少则值数千,多则值数十万,犯罪分子想方设法对其进行仿制,用的是真金白银,但无论怎样,始终不是真币,也就不具有真币的价值。近几年,警方多次破获假币制售点,缴获假金银币无数,其中很多都是“真金白银”,但假的始终是假的。

用银元与银元对敲,听其发音进行鉴别。声音的鉴定可分为“平、尖、高、低、闷”五种。平常银元音平,质次的音尖,厚度相同圆面小的音高,圆面相同厚度薄的音低,锈厚。

二、视型:

拿真银元与假银元对比,察看花纹和颜色。真银元是采用压力适度的冲压机械,而假银元钢模制作质量较差,多为手工压铸,所有真品色泽自然细腻、光亮,文字、图案清晰,深浅适度,伪品则不然。真品钱内平滑、紧密,而伪品则钱内平面不光滑,有时还可见到砂粒状或砂眼。真品边道线条粗细均匀,间距稀密一致,同时内外珠圆大小一致,间距相等,伪品则相反,齿与齿之间的距离不完全相等。真品的磨损是自然的,无意识形成的磨损特点是光滑均匀,无方向性,高档伪银币则银少磨损。伪品包浆即使消去烟炱,整个表面也带有灰暗之色,绝对没有真品那样富有银白色中带有微黄的宝光之色。

一、

银色,即是银元呈现出的金属色彩。真银元的银色白色中透着滋润,光泽柔和,颜色中透出一种自然沁色。假银元虽是白银制造,但是由于金属成分的配方,它的银色和老银元有着差异,一般是白里透着青,光泽较强,颜色生硬刺眼,用行话说:就是带“贼光”。这一点通过多观察,比较容易掌握。

二、

声音,敲击真银元,声音的频率较低,会发出绵长柔和悦耳的声音。假银元由于金属成分配方的问题以及制作工艺的不同,它的声音总是比较尖细,声音的频率较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真银元也有声音不好的情况,俗称“哑版”。声音,只是鉴定银元的依据之一。

三、

包浆,银元的包浆是银元在流通使用的过程中,表面因氧化而产生的一层深色附着物。它非常薄,但是性状很稳定,不容易掉色。现代的假银元采用电脑、红外线扫描等技术制造模具,其重量、图案等都基本接近真品,所以包浆对于银元的鉴定显得尤为重要。经我多年收集银元,观察总结发现:真正的包浆在高倍放大镜下,显示其包浆附着物的状态比较疏松,呈油汗状物堆积,层次色泽非常丰富,这种现象在银元的文字、图案、内齿的空隙中尤为明显。现代的假银元,为了克服它银色贼亮的毛病,往往会用化学或者其他的方法给做上一层假包浆,这种假包浆在高倍放大镜下,显示出颜色单调、层次平淡,它实际上就是表面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颜色变化而已。掌握此要领对鉴定银元非常重要。

1.首先是从锈色区分真伪。

锈色辨伪是辨认银币的要害。银币中止流转后,寄存不妥会生锈。传世银币锈层很薄,呈墨绿色,出土银币通常锈层较厚,部分锈层凸起。假如两枚银币锈在一起,磕开后其外表有散布不匀的白色亮点,迎光而视闪闪发光,俗称"泛银"。其次是包浆辨真伪。辨认包浆是辨认银币的有效办法。传世银币外表常常泛有一层氧化银,也即是大家常说的包浆。包浆主要分有浅黑色、浅灰色、浅橙色和粟壳色,假如用鞋油擦涂和蜡火烧烤出来的包浆呈重黑色,经过这种办法一眼就能区分其真假。

2.再次是听音辩真假。

听音辨伪是辨认银币的根底。曩昔传统的判定银币办法是用拇指和食指两指甲尖掐住银

币基地,用力猛吹,能听到轻微韵音的是真银币,无韵音的是假银币。

老年人的面子观念比较重。研究发现,老年人自尊心比较强,比年轻人要爱面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有的老年人觉得,我都参加了别人的活动,享受了别人提供的服务,不买一些回家,心里会过意不去。于是,一些销售商就利用这点,用小恩小惠的方式来拉拢老年人。当然,这也与老年人因为经济能力比较弱,比较贪财有一定关系。还有一些老年人,会觉得大家都相信了,自己不相信就是落伍,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导致上当受骗。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呢?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给老年人适当的提醒。首先,从老年人自身来说,购买东西时,要头脑冷静,三思而后行。由于自身信息判断能力比较弱,最好不要急于做决策。遇到别人忽悠和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其次,家里人和亲戚朋友,要经常对老年人进行提醒,那些所谓的权威专家是不可信的,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第三,正确对待面子问题,不要为了面子而购买。此外,老年人要避免陷入别人的圈套,能不贪小便宜,最好不要贪。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