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信息安全 > 网络入侵检测

网络入侵检测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它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行为、安全日志、审计数据、其它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以及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地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因此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入侵检测通过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从系统结构上来看,入侵检测系统至少包括信息源、分析引擎和响应三个功能模块。信息源为分析引擎提供原始数据进行入侵分析;分析引擎执行实际的入侵或异常行为检测;分析引擎的结果提交给响应模块,响应模块采取必要和适当的措施,阻止进一步的入侵行为或回复受损害的系统。

架构

无线入侵检测系统用于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无线入侵检测系统通常用于连接单独的sensors ,搜集数据并转发到存储和处理数据的中央系统中。分散式无线入侵检测系统通常包括多种设备来完成IDS的处理和报告功能。分散式无线入侵检测系统比较适合较小规模的无线局域网,因为它价格便宜和易于管理。当过多的sensors需要时有着数据处理sensors花费将被禁用。所以,多线程的处理和报告的sensors管理比集中式无线入侵检测系统花费更多的时间。

IDS是计算机的监视系统,它通过实时监视系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发出警告。以信息来源的不同和检测方法的差异分为几类:根据信息来源可分为基于主机IDS和基于网络的IDS,根据检测方法又可分为异常入侵检测和误用入侵检测。不同于防火墙,IDS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监听设备,没有跨接在任何链路上,无须网络流量流经它便可以工作。因此,对IDS的部署,唯一的要求是:IDS应当挂接在所有所关注流量都必须流经的链路上。在这里,"所关注流量"指的是来自高危网络区域的访问流量和需要进行统计、监视的网络报文。在如今的网络拓扑中,已经很难找到以前的HUB式的共享介质冲突域的网络,绝大部分的网络区域都已经全面升级到交换式的网络结构。因此,IDS在交换式网络中的位置一般选择在尽可能靠近攻击源或者尽可能靠近受保护资源的位置。这些位置通常是:服务器区域的交换机上;Internet接入路由器之后的第一台交换机上;重点保护网段的局域网交换机上。由于入侵检测系统的市场在近几年中飞速发展,许多公司投入到这一领域上来。Venustech(启明星辰)、Internet Security System(ISS)、思科、赛门铁克等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

这种GSM通话加密漏洞已经存在好几年了,而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如下的方式。黑客只要发送一条伪装成自于运营商的短信,他就能收到一条手机返送的错误信息,其中包含了算出该SIM卡数字密钥的所有必要信息。算出数字密匙之后,再发送一条短信他就能够窃听通话、窃取所有数据,或是控制手机进行发送短信和购买等操作。而这种破解方式只要在一部普通的计算机里两分钟就可以搞定。当然这些只是针对较老数据加密标准(DES)的SIM卡,更新的三重DES标准则不受影响。

其次,sim卡如果被黑客攻击入侵,可以去营业点下载最近一段时间的通话记录和短信记录、上网记录等,发现有不正常的号码经常出现也意味着被入侵过。

所以最好的预防sim卡被黑客入侵的方法就是尽量减少sim卡的更换,尤其是对于新买回来的sim卡一定要妥善处理,将序列号等其他相关号码收藏起来,不要随便乱扔。对于已经没用的或者已经无法使用的sim卡也不要随手丢弃,以免被不法分子拾到进行交易。

入侵检测系统用于检测系统异常,目的是想在黑客对网络还没有造成实质损害时捕获他们。这种系统可以是基于网络的也可以是基于主机的。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安装在客机上,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位于网络上

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是寻找已知攻击的签名以及违反常规的活动。这些异常被压入堆栈,在协议层和应用层进行检测。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有效的检测出如“圣诞树”扫描,域中毒以及畸形信息包等。

SNOPT是一个不错的基于网络的检测系统,它是免费的可以运行于Linux和Windows两种系统。安装一个简单方法是开辟一个端口,并允许该端口获取所有穿过该节点的信息。把SNOPT安装在你选择的系统上,然后通过“只接收”网线把它连入网络。完成对它的规则设置后就可以使用。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