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是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生态环境。绿色食品生产从原料产地的生态环境人手,通过对原料产地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因素的严格监测,判定其是否具备生产绿色食品的基础条件;绿色食品生产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通过产前环节的环境监测和原料检测,产中环节具体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的落实,以及产后环节产品质量、卫生指标、包装、保鲜、运输、贮藏及销售控制,确保绿色食品的整体产品质量,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水平和技术含量;对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严格来讲,无公害是对食品的一种基本要求,普通食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 绿色食品是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
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区别是:无公害食品同一类产品不同品种制定了不同的环境标准,而这些环境标准之间没有或有很小的差异,其指标主要参考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是同一类产品制定一个通用的环境标准,可操作性更强。 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与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的主要区别是: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主要是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只有部...[详情]
1、无公害食品 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食品。无公害食品注重产品的安全质量,其标准要求不是很高,涉及的内容也不是很多,适合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多数生产者来说,达到这一要求不是很难。当代农产品生产需要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再发展至绿色食品,无公...[详情]
随着对餐桌安全的重视,人们在购买食品时也逐渐挑选经过有关部门认定的商品。面对各种食品包装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或者放心...[详情]
虽然生活条件在变好,但是人们却面临更多的挑战,食品安全、出行交通安全等等,都是需要重视起来的,在食品选择上更多的人更愿意选择绿色食品...[详情]
国家食药监总局上月发布《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对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欺诈、标签说明书欺诈、食品宣传欺诈等违规行为进行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办法》提出,使用“纯绿色”、“无污染”等夸大宣传用语,以及虚假标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鲜榨”、“固态发酵”等字样,均属于欺诈行为。这种具备普遍性特征,容易出现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典型食品欺诈行为,首次被重点列明。3·15前夕,记者调查走访发现,《办法》中明确提及的虚假标注与宣传欺诈等行为,仍然屡见不鲜,如浓缩原汁调配饮料以“鲜榨”名义出售,无资质厂家出售“有机绿色”食品等。现象1勾兑饮料变身“鲜榨汁”、“鲜果汁”标称“10...
截至2014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8700家,产品总数超2.1万个,这是记者从19日召开的“2015年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上获悉的。据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三品一标”是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针对特定形势、立足各自侧重点发展起来的国家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近8万个,涉...[详情]
2015年6月26日,由国家食药监总局主办的“2015年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上,国家食药监总局食监三司副司长陈少洲表示,“风险交流强调对话和合作,做好风险交流工作,仅靠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力量是不够的,企业、行业、媒体组织、科研院校、技术机构、消费者代表也应积极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陈少洲说,“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详情]
近日一条名为“郑州高校现最美心形树坑”的微博蹿上头条榜,引发网友疯狂点赞。照片中,一个造型别致的红“心”大树坑很是惊艳,不少同学前往...[详情]
5月3日,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盛世兴农西瓜专业合作社里,理事长尚跃(右)和瓜农宗守领一起给该合作社种植的无公害西瓜“8424”整理枝...[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