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长沙市民吃完鱼头发现鳃是绿色的 孔雀石绿仍是疑凶

2015-11-25 11:23:09
1817人阅读
导语:

1月10日,本报报道了长沙市民曾先生吃到疑似“中毒”的蓝绿色雄鱼。

长沙市民吃完鱼头发现鳃是绿色的 孔雀石绿仍是疑凶

长沙市民吃完鱼头发现鳃是绿色的 孔雀石绿仍是疑凶

一方面多方怀疑和禁药孔雀石绿有关,另一方面却因样本受限,无法继续通过权威检测来确认。1月10日,本报报道了长沙市民曾先生吃到疑似“中毒”的蓝绿色雄鱼。当晚,联合长沙市畜牧兽医水产局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进行了模拟实验。与此同时,针对春节前旺盛的鱼市消费,长沙市食安监管部门将从即日起启动对红星、毛家桥两大淡水鱼批发市场的专项风险排查。

【谁是“真凶”】

蓝绿藻、孔雀石绿都有争议

在近日的走访中,就这种蓝绿色物质的身份,本地水产专家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蓝绿藻和孔雀石绿身上。

“雄鱼等以水体中蓝绿藻等浮游生物为主,当藻类富集时,色素很容易附着在鳃部。”倾向于“绿藻说”的有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湖南农大动科院、杭州市农科院的相关专家。

蔡元泉是望城县畜牧兽医水产局水产科科长,他认为不可能是“蓝绿藻”,“因为藻类的话,一洗就会掉”。他看了本报刊登的照片后,斩钉截铁地说,那种颜色就是孔雀石绿。

湖南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站长肖光明认为:“孔雀石绿的可能性不大。不法分子添加孔雀石绿时,鱼体会变得更有光泽,并不会让人轻易看出染色。”

湖南农大动科院一位负责人表示,“绿色物质是孔雀石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孔雀石绿高温下会转变,渐渐变成无色。”长沙市畜禽水产检测中心副研究员卢艳芬也认为,就市场监管的大部分经验来说,孔雀石绿很快溶于水,老百姓肉眼无法识别,需要专业人士专业检测才能检测出来。

据悉,就目前检测孔雀石绿的机器灵敏度来说,从理论上说,一公斤鱼肉中有0.5微克的孔雀石绿都能检测出来,这也是当初卢艳芬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接受曾先生提供的特殊样品(数量极少、煮熟后的鱼肉)进行检测的原因。但是检测结果显示没有检出孔雀石绿,这一结果被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绿色物质确实不是孔雀石绿,第二种可能也因检测样本不符相关要求,仍无法明确绿色物质身份。

责任编辑:刘长利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