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微波炉

微波炉

微波炉是一种用微波加热食品的现代化烹调灶具。从控制方面分电脑式微波炉和机械式微波炉两大类。
  • 百科
  • 2016-02-04 11:51:08
  • 安全指数
  • 安全指数 安全指数 安全指数 安全指数 安全指数
  • 来源:佰佰安全网
微波炉的发展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5年),美国的雷达工程师斯彭塞在做雷达实验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块融化发粘,他怀疑是自己的体温引起的,后来在连续多次的试验中才发现了微波的热效应。 利用这种热效应,1945年美国发布了利用微波的第1个专利,1947年美国的雷声公司研制成世界上第1个微波炉—雷达炉,在40年代微波炉大多用于工商业。经过人们不断改进,1955年家用微波炉才在西欧诞生,60年代开始进入家庭,70年代,由于辐射安全性、操作方便性即多功能等问题的解决,使得微波炉造价的不断下降,它才进一步得到推广使用,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家庭产业,同时在品种和技术上不断提高。进入80年代、90年代,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使得微波炉得以广泛的普及。

微波炉的发展历程

微波炉的原理

微波炉是利用食物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量而使自身加热的烹饪器具。在微波炉微波发生器产生的微波在微波炉腔建立起微波电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这一微波电场在炉腔中尽量均匀分布,将食物放入该微波电场中,由控制中心控制其烹饪时间和微波电场强度,来进行各种各样的烹饪过程。

通俗地讲,微波是一种高频率的电磁波,其本身并不产生热,在宇宙、自然界中到处都有微波,但存在自然界的微波,因为分散不集中,故不能加热食品。微波炉乃是利用其内部的磁控管,将电能转变成微波,以2450MHZ的振荡频率穿透食物,当微波被食物吸收时,食物内之极性分子(如水、脂肪、蛋白质、糖等)即被吸引以每秒钟24亿5千万次的速度快速振荡,这种震荡的宏观表现就是食物被加热了。

微波加热的原理简单说来是:当微波辐射到食品上时,食品中总是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而水是由极性分子(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即使在外电场不存在时也是不重合的)组成的,这种极性分子的取向将随微波场而变动。由于食品中水的极性分子的这种运动。以及相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类似摩擦的现象,使水温升高,因此,食品的温度也就上升了。用微波加热的食品,因其内部也同时被加热,使整个物体受热均匀,升温速度也快。它以每秒24.5亿次的频率,深入食物5cm进行加热,加速分子运转。

微波炉的原理

微波炉的安全事故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调查,微波炉的安全事故常由于使用不当引起。最常见的以下两类事故:

1,液体过热。微波加热时由于水不流动,只是温度升高,有可能超过了沸点还“不开”,出现过热现象。这个时候的水只要有一点扰动,就会猛烈沸腾,容易发生烫伤事故。越干净的容器和越干净的水,越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故。

2,鸡蛋爆炸。微波炉不能加热鸡蛋,因为鸡蛋内部过热会产生较大压力,受到到外界干扰,压力释放,可能会发生爆炸。

微波炉的安全事故

微波炉的健康风险

“微波致癌”的观点

因为微波是一种辐射,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它会致癌。事实上,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跟收音机和电报所用的电波、红外线、以及可见光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频率的不同。微波的频率高于电波,低于红外线和可见光。处于这一频率波段的电磁波是不会致癌的。

虽然同样被称作“辐射”,但微波与跟X光、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辐射等是不一样的。后两者属于较危险的电离辐射,而微波属于非电离辐射,二者危险性并不相同。X光虽然也是电磁波,但是其频率比微波高得太多,因而能量也高;而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会放射出粒子,所以它们能让生物体产生癌变。

微波加热效应对人体的伤害

微波炉对的风险表现在它的加热能力,这种能力作用于人体同样会带来伤害。质量合格的微波炉,通过内部的屏蔽装置来降低泄露出的微波能量。

“微波炉令食物产生致癌物”的观点

不论何种加热方式,如果食物加热温度过高,都有可能产生致癌物。

微波炉如用于加热,一般不需要达到100度以上;对于粥、汤、牛奶、米饭、面条之类高水分食品而言,只要水分没有被蒸干,食物温度会始终维持在100度,不会出现产生致癌物的情况。因此正常使用的微波炉不会让食物产生致癌物质。甚至根据相关研究,微波炉与传统加热方式,尤其是烧、烤、炸等方式相比,还可以有效降低上述致癌物的产生。

“微波炉令塑料容器释放有害物质”的观点

有些塑料在受热的时候可能会释放出一些有害的成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测定了各种塑料容器在正常微波炉加热中可能释放到食物中的有害物质的量,要求这个量低于动物实验确定的有害剂量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才可以标注为“可微波加热”。所以,对于那些标注为“可微波加热”的合格塑料容器,是相当安全的。如果不放心,还可以使用陶瓷或者玻璃容器。

微波炉的健康风险

责任编辑:baixiaobian

点赞数 推荐 0
收藏数 收藏 0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