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短信回复T退订成为摆设,那么为什么会受到垃圾短信呢?请往下面看。
“退订回T”,看到推销短信后,成都市民阿琳(化名)回复了一个“T”,希望不再收到这样的短信。然而,连续回复多个T后,垃圾短信不仅没有被“退订”,发送的频率反而更高了。
回复“T”到底能否取消推销短信的接收?成都商报记者以商家名义暗访短信代发平台,得到的答复是:退订回“T”,只是一个形式,“就算用户回几百遍‘T’,也没用。”
面对此类流氓短信,网络安全专家建议,鉴于部分不法分子会在后台设置参数,用户回复“T”进行退订,后台实际执行的可能是“同意”“注册”等操作,出于安全考虑,在相关短信制度更加完善之前,建议用户不回复或黑名单处理。
2013年7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公告,宣布自2013年9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手机实名制。
很多人都认为,实行手机实名制后,垃圾短信的发送者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垃圾短信也会从根源上得到遏制。然而9月1日手机实名制正式实施以后,很多人都发现,每天收到的垃圾短信数并没有减少多少。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明明实行了手机实名制,垃圾短信为什么没有显著减少呢。查看了一下运营商对手机实名制的公告,不难发现,手机实名制主要针对的是新入网的用户。而对原有的非实名制用户,这项政策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除非非实名用户需要办理业务(比如改套餐),否则运营商并不会强行要求他们补登记身份信息,更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使用。因此,原有的一些非实名制手机号码依旧可以被用来发送垃圾短信,并不会受到手机实名制的影响。
当然,手机实名制对遏制垃圾短信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诈骗犯用100多张手机卡轮流工作,发送各种类型诈骗短信。由于不是实名制卡,除了被运营商停机,这种犯罪行为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应对。手机实名制实施后,为了办理这么多的手机卡,他们需要用到足够多的身份证进行登记,这种行为不仅需要大量成本,还有可能在办理过程中被警察发现,可能手机卡还没办好,人就被抓了。这样,犯罪成本提高了,风险增加了,类似的违法行为就有可能减少。
除了非实名制的手机卡,我们经常还能收到一些106开头的短号码发送的垃圾短信。这些垃圾短信并不是由手机直接发送,而是用电脑软件的方式发送的。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过年要给朋友们发上几十条拜年短信,而用手机一个个发显然很麻烦。这个时候,一些网站提供了短信群发的工具,只需要输入对方的号码,就可以方便的群发祝福短信。然而这样的工具也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样一个号码可以在短时间内发送大量的垃圾短信。在网上还可以看到很多公司帮忙代发垃圾短信,这些公司实际上是和运营商合作的服务提供商(俗称SP,Service Provider)。这些服务提供商利用手中的短号码,未经许可就发送大量的垃圾短信。而运营商们对这样的行为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更助长了垃圾短信的泛滥。
不幸的是,垃圾短信的源头还不仅于此。这几年,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假基站”。举个例子,一些不法分子驾车穿梭于全国各省市繁华区域,利用“假基站”向距其几百米范围内的手机用户发送“请将货款打到某银行账号”的诈骗短信。如果有人刚好在准备汇款时收到这样的信息,就有可能将钱打入不法分子的账户中。根据警方调查,“假短信”利用的正是GSM网络一个重要的鉴权漏洞。由于GSM网络采用单向鉴权模式,因此“假基站”可以欺骗GSM制式的手机,强迫手机在“假基站”中登记。只要登记了,“假基站”的操作者就可以通过软件以任意号码发送大量的垃圾短信,而这所需要的成本不过2万元左右。由于“假基站”发射功率较大,任何被迫接入其中的GSM手机甚至在一段时间之内无法使用原本应由运营商提供的业务,只能任人宰割。而不法分子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也给警方破案增加了难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安全漏洞只存在于GSM网络中,其他制式的网络并没有这样的问题。
要想解决垃圾短信这一问题,仅仅靠手机实名制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工信部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发送垃圾短信的行为加以惩处。另一方面,运营商应该加强监督管理,从根源上阻断垃圾短信的利益链。对于“假基站”发送的垃圾短信这一问题,如果要想解决,除了依靠警方,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升手机网络的安全性。对于用户来说,只要选择没有安全漏洞的手机网络,“假基站”就无法对其造成影响。
此外,上周末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还曝光了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员工主动参与垃圾短信群发的行为。
中国移动作为用户数最多的运营商,本应阻止垃圾短信对用户的侵害。然而遗憾的是,移动却把群发垃圾短信的行为当做是提升业绩的一种手段,这明显是一种罔顾用户利益的行为。要想根治垃圾短信这一问题,国家、运营商还有用户都必须参与其中,互相监督。毫无疑问,这必然是一场持久战。
佰佰安全网提醒市民,不要轻信陌生人,特别是在无法分辨对方身份是真是假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将自己的个人信息示人,包括自己的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个人照片等,否则很容易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贷款、借款等,导致无法偿还而影响个人信用记录,造成经济损失。下面请看以下佰佰安全网为您带来的安全科普知识,希望对您的生活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武伟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