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兴盛吸引了中华周边各国使臣,公元六世纪的唐朝中叶,不少日人来华取经,日本官方开始大批量派遣遣唐使,就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长剑连同剑术流传到了日本。
隋唐的兴盛吸引了中华周边各国使臣,公元六世纪的唐朝中叶,不少日人来华取经,日本官方开始大批量派遣遣唐使,就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长剑连同剑术流传到了日本。
现代日本奈良东大寺内的正仓院,建于公元八世纪中期的奈良时代,是一座用来保管寺内财宝的仓库。
正仓院现在还收藏着一把堪称国宝的兵器,据研究考证,这是世上唯一的正宗原装中国唐刀,也成了唐代中国刀剑流传到了日本列岛的有力物证。
那么,正仓院馆藏唐刀应该归类于哪种唐代兵器?
据古籍《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也就是说,后世统称的唐刀有四种,仪刀、障刀、横刀与迈刀,前三种都是由长剑演化而来的短兵器,按照使用的不同划为礼仪、防卫两种用途,陌刀不同,不属于宿卫兵仗,是真正上战场的长兵器,是做为军队重要的作战利器装备的,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这点足可见唐代迈刀的战场威力。
据考证:唐代迈刀传承于汉代长剑,现代出土的汉代长剑有的长达140余厘米,汉代还曾出现一种被称为“断马剑”的双手用长剑,顾名思义,断马剑甚至可以挥剑斩断烈马,我们可以推测,经过盛唐的发展,汉代长剑演变成双手所持并加长手柄的长刀。
宋代《武经总要》中绘制的“掉刀”、“三尖两刃刀”应该就是唐陌刀的进一步演化而得。
正仓院馆藏的这把唐刀,刀身铭装七星,剑鞘华丽,手柄嵌玉,据此可以断定,这是一把唐代仪刀,属于级别较高官员的装饰用刀,与战场厮杀用武器没有多大关系。
唐剑、唐刀传入日本之后,经历过战争岁月不断演变,到了日本平安中叶的十一世纪初,鉴于实战需要逐渐改进,单手使用、以刺击为主的三尺双刃直剑,开始改变为双手使用、砍斩为主的单刃弯刀,这也就是今日“武士刀”的前身。
平安时代中末期至镰仓幕府建立,日本国内连年的内战客观上促进了武士刀的出现,日本的剑术也在改进并繁荣,涌现出许多剑术名家,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镇西八郎源为朝,“平治之乱”中源义朝被平清盛所杀,其母被掳并被纳为妾。而其侄子源义经(幼名牛若丸)得以免死,被软禁于山城国鞍马寺,读书习武。
据说源义经有一日于后山山谷中遇上一位自称为“天狗”的异人传授剑技。源义经将其融入刀法,成为源家一统的剑法。此剑法遂经其门下么一法眼的门下八达人,成为有名的“京八流”或称“鞍马八流”,其支流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日本剑术的发展,许多以教授武艺为目的的“武馆”和各有特色的“流派”逐渐兴起。同时武具亦日益发展,为了防御战场上强而有力的矢箭,剑士也穿着上了厚厚的甲胄。
为了对付此类甲胄,日本人手中的唐剑、唐刀也遂步演化为三尺以上甚至于达到四至五尺长的长刀,攻防技术也逐步趋于劈砍,武士刀也就此诞生。
1544年火绳枪输入日本之后,厚重的甲胄已失去其防护的能力,遂逐渐改为利于进退的轻巧护甲,刀剑的尺寸也同时改短,剑技也以攻击颈、喉、腰、腋下、股间与手脚关节等护甲所保护不到的地方为主。
火器的出现,使战场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也使利剑开始脱胎变骨,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作战概念也有了颠覆性质的飞跃,这种借助火药投掷的铅弹,成了人类肉眼看不到的飞起来的神剑,谁掌握了它,谁就升格为战场的主宰。
从此,短兵相接的厮杀技术,逐渐走向了体育竞技场,战场上的火力控制开始代替“十步杀一人”的超高剑术,利剑一词进化为一种实施武力的概念。
责任编辑:吴梦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