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由于客观原因,岗头蒸大笼甜粿敬天公这一民俗活动延袭至1951年就中断了。2010年间,在本村居民家中,偶然发现一套古老的木模板,经考证是清朝年间遗留下来的。
■岗头里的大笼甜粿立在宗祠大门两侧,单笼重达720余斤,净高1.3米。资料图
将蒸熟的甜粿填放进粿桶里,用木槌敲打压实。资料图
■村里的老人们组装甜粿模具。
每年正月初九,闽南地区都有蒸甜粿(年糕)敬拜天公的习俗。有一个地方的甜粿与众不同,那便是同安祥平街道凤岗社区岗头里的大笼甜粿,单笼重达720余斤,净高1.3米,每到正月初九,岗头里洪氏宗祠大门两侧各矗立一个敬天公的大笼甜粿,格外吸引眼球,其制作技艺在2013年被列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报记者近日来到岗头里探访。
文/图 记者 龚小莞 实习生 陈含璐
壮观
40名男性流水线分工合作,制作过程需12个小时
大笼甜粿每年正月初二开始制作。近日记者在岗头里看到,今年的制作材料已经提前准备好了,两笼大笼甜粿的原材料足足有1000多斤,包括红糖、白糖、糯米粉、豆皮、麻油等,其中红糖、白糖就要360斤左右,面粉700多斤,原材料的采购需花费近两万元。用于制作的模具、蒸笼、锅、陶钵等也开始逐一清洗,可谓工程浩大。
祥平街道凤岗社区老人协会会长洪振宗介绍,两笼大笼甜粿的制作,需要4个灶,8个一人多高的煤气罐,另有4个小煤气灶专门用来熔糖。从初二上午7点多开始,需要40名男性流水线分工合作。这么大的甜粿,要分成几部分,在陶钵内将糯米粉加糖糅合成面团后,分成几笼,放在锅内蒸。要动用4口大锅、8个蒸笼同时蒸甜粿。
甜粿桶由八块雕刻各种吉祥图案、字样的模板组合而成。用时先将底座、模板、各组合件拼合紧凑。木板内壁涂上芝麻香油,整齐地铺上豆皮,每层高不超过半尺,以便日后开切。将蒸熟的各笼甜粿分批填放进粿桶里,用木槌敲打压实。逐层加高至桶满,再用竹编“粿篱仔”围成圆形加高,取意年年高。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2个小时,甜粿制作完成后,进行密封处理,需放置一周左右时间,让其慢慢凝固。到了正月初八,将模具拆开一道缝隙,初九才将模具全部拆开,供于宗祠前的特制台座上,此时方展现十分壮观的大笼甜粿的庐山真面目,其粿姿态精美,吉祥浮雕纹理呈现,尉为壮观。经历几天辛勤劳作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欢畅心情溢于言表。
规矩
参与者首要条件是已当爷爷,蒸甜粿时可开窗不能开门
据了解,由于客观原因,岗头蒸大笼甜粿敬天公这一民俗活动延袭至1951年就中断了。2010年间,在本村居民家中,偶然发现一套古老的木模板,经考证是清朝年间遗留下来的。
为了传承历史文化遗产,2011年农历正月初九,在全体宗亲的呼应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这一沉寂了60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重现。
蒸甜粿特别讲究规矩。前几年蒸甜粿在宗祠里,参与者都是村里各个家族挑选出来的“老大”,首要条件是已经当了爷爷,还必须是家族中有发言权,能够拍板决定大事的。如果当年家中办过丧事,就不能参与。蒸甜粿时,可以开窗但不能开门。祠堂大门紧闭,除了当事人外,村里的其他人不能进入祠堂观看。
2011年第一次蒸甜粿时,村里几名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只是小时候看过,没有参与过蒸甜粿,完全凭记忆摸索。以前用柴火烧,现在用煤气罐,温度不好控制。第一年尝试,溶解糖时温度过高,颜色过浓,而且甜粿有的地方没有蒸熟。第二年依旧不理想,火候不够,颜色太淡。老人们几经讨论,认为要精细分工,到了第三年技艺终于成熟。
传承
立石廊坊记录制作工艺
正筹备申报省非遗项目
为防止水蒸气破坏经过翻修的宗祠,如今蒸甜粿的地点转移到了村里的戏台上,所有的灶、煤气罐等都搬上戏台。制作时要在戏台四周围上红布,封闭起来。现在凤岗社区老人协会的23名成员是主力,此外再挑选17名村民参与。大冬天,干活的人只穿着单衣,有的还卷起袖子。称重、糅合糯米粉、溶糖等都是体力活,由身强体壮的人负责,下锅蒸的工序也由很多较强壮的人一起做。几位较年长的老人则在一旁指导、帮忙。
2013年5月,“岗头大笼甜粿手工制作技艺”入选厦门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黄念旭说,大笼甜粿这个习俗,是很美好的记忆,共同传承这项制作技艺,使其不会流失,很有意义。
为了将大笼甜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保存下来,村里还建立了石廊坊。石廊坊划分十二块,记录了大笼甜粿的传说和制作工艺。据悉,该技艺正在筹备申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责任编辑:吴晓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