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开五区住着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中医名叫陶立志,在行医生涯的50多年里治病救人无数。她已经和自己的情同姐妹的老同事一起度过了近40个春节,今年春节陶立志老人也有两个新年愿望,却都不是为了自己:“在我生命的最后里程中,我不想无声无息的活着,我想开办爱心义诊发挥余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旦我哪一天先走一步,希望能有人替我好好照顾我的老姐妹……”
老姐妹俩感情很深
春节快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新年愿望。在经开五区住着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中医名叫陶立志,在行医生涯的50多年里治病救人无数。她已经和自己的情同姐妹的老同事一起度过了近40个春节,今年春节两位老人仍然会一起守岁,一起辞旧迎新。陶立志老人也有两个新年愿望,却都不是为了自己:“在我生命的最后里程中,我不想无声无息的活着,我想开办爱心义诊发挥余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旦我哪一天先走一步,希望能有人替我好好照顾我的老姐妹……”27日10时许,记者来到陶立志家中,了解到老人助人与被助的诸多感人故事。
医者仁心 行医50载救人无数
陶立志今年81岁,祖辈都是德高望重的医者,她十几岁起便在老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中医。上世纪70年代,陶立志的父母先后去世。从卫校毕业后的陶立志下乡到新立城乡当村医,并在这里结识了比她年龄小15岁的好姐妹尹凤琴。
“当时我住在尹凤琴家里,她很勤奋好学,喜欢学医。”陶阿姨回忆。
上世纪70年代,陶立志带着尹凤琴回到长春,在大榆树村卫生所工作并教其学医。尹凤琴参加培训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参加考试,成为一名医生。
一个寒冬的早晨,几名村民七手八脚的把昏迷的孙大爷抬进卫生所。陶立志一检查,发现孙大爷患肺结核导致肺内多处空洞,已经没有血压,只剩下虚弱的心跳,便建议其家属立即送大医院抢救,可是孙大爷的家人表示没有钱继续治疗,想把孙大爷抬回去为其准备后事。
“我是一名医生,不能见死不救。”陶立志立即招呼尹凤琴等人实施紧急抢救。
这一场与死神殊死较量整整持续了17个多小时,孙大爷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自从这以后,陶立志便开始免费为孙大爷治病。在陶立志的悉心诊疗下,孙大爷的身体日渐好转,一直活到80多岁。
“大姐给人看病非常严谨,每逢遇到危重病患,哪怕是寒冬腊月的天儿也要坐在拖拉机上陪着病人赶去大医院,直到对症下药、病情缓解才放心。”尹凤琴说。
在陶立志的影响下,大榆树村诊所的优良医风被村民们所称道。
“有的个别诊所一来病人不分病情轻重缓急,为了营利先给打吊瓶再开一堆药,陶大夫的诊所很少给村民打针,看到困难居民还经常免收B超等检查费。”一位老患者说,多年以来,她的儿女和孙子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向陶立志求助,“她每次都有求必应,而且开的药既便宜又对症。”
共患难 为救老姐妹连卖三套房
由于种种原因陶立志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儿女。尹凤琴不仅在工作上勤勉上进,工作之余还经常关心照顾陶立志,帮其洗衣服做饭。
“她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大姐,那时候我年轻,就力所能及的帮助她。”尹凤琴说。
30多年前,尹凤琴患上了糖尿病,个性要强的她回绝了所有媒人提亲的好意,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卫生所的工作中。她说:“身体不好,不如独身,我不想连累别人。”
然而,尹凤琴的糖尿病越来越重,出现了合并症,双眼视力迅速下降,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陶立志毅然将她接到自己家中照顾。紧接着,尹凤琴突发心梗,急需做心脏支架手术保命。
“当时因拆迁大榆树村卫生所被取消,我们俩都失去了工作。”陶立志原工作的村卫生所所用的房子原是其个人房产,拆迁后分到3套回迁房,她便把其中一套房子卖了20万元,作为老姐妹的手术费。
“5年后,我又做了第二次心脏支架手术,大姐为了救我又低价卖掉了第二套房子。后来为了维持我每个月3000余元的药费,大姐又把第三套房子卖掉了。”尹凤琴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的双眼视力仅有微弱光感,“我可以摸索着淘米,可是连插电饭锅插座这样的小事都需要大姐帮我,我生病以后,我们老姐妹俩在一起生活,更多的是大姐在照顾我。”
平时,尹凤琴病了,陶立志担起全职家庭医生,为其开方喂药医治。有一年,陶立志患左股骨头坏死,手术后卧床数月,病愈后也需要借助拐杖行走,尹凤琴守护其身旁悉心照料。
如果说陶立志是尹凤琴的眼睛,那么尹凤琴无疑是陶立志的腿。姐妹俩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共患难,情同手足。经常有人问陶立志,连卖3套房后不后悔,回答是否定的。
“我不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尚,每当我回忆起这些年做过的事我只觉得快乐。”陶立志说。
时刻不忘的祖训
曾轻生 社会关爱重振求生信心
岁月无情,陶立志年事渐高,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很多别人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事对于姐妹二人来说却十分艰难,甚至外出买菜都成了难题。
“我下楼困难,终日被困在楼上的感觉有点孤独,也有痛苦。”陶立志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殊不知,一向要强的尹凤琴自责自己长期拖累大姐,早有了轻生打算。
一天早上,陶立志发现一向习惯早起的尹凤琴没有起床,她拄着拐杖去尹凤琴房里查看。
“我的傻妹妹竟然服了50片安定想轻生。”陶立志的心瞬间被刺痛,立即为尹凤琴实施抢救,“我走了,她还能活吗?谁来照顾她……我得活下去。”
在老姐妹俩最低落的时刻,临河街道珠海社区的姜书记经常到老人家中关心询问,不管是低保问题、还是残疾问题,社区工作人员都到老人家中来办理。并自发捐款为老人买来生活用品,发动工作人员和邻居们帮助老人解决下楼买菜等日常问题。
陶立志因颈椎压迫骨髓,经常摔倒,不得不接受颈椎手术。
“我住院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像护理员一样每天在医院里照顾我。”陶立志说。
到了周末,陶立志尹凤琴老姐妹的家中热闹起来。来自12349助老服务平台和吉林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的志愿者,还有吉林省第二实验远洋学校一年一班的小学生以及家长为老人带来了关爱。
“这些孩子一进屋就干活儿,自费买来水果和米面油等,临走还把屋里的垃圾袋都拎到楼下。”陶立志说,她和尹凤琴平时很少买水果,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药,“这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孩子们给了我们无限关爱,使我们的生活有了希望,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他们带来的是对奶奶和母亲般的爱。”
在陶立志救治过的患者中,考虑到两位老人包饺子困难,经常和家人包好饺子送到老人家中。
“这么多人关心我们姐妹俩,这是社会的正能量,我们得用心珍惜这份关爱,好好的活下去。”陶立志说。
怀远志 想开爱心义诊发挥余热
在陶立志的家中,书架上摆满医书,书架上方摆着“中国民间优秀名医”的牌匾和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
“党和国家的政策关心我们,我们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这么多关爱,我也得把我的智慧和热量发挥出来,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陶立志表示,她擅长诊治内分泌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过早和男女不孕等病,“我是中医,尹凤琴是西医。以前我们姐妹俩身体好的时候,在家里就能给患者治病、抓药,现在妹妹的眼睛看不见,我的腿行动不便,没有人去进药,但是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医术给大家免费看病开药方。”
陶立志说,她曾经治好的很多病人常会带着孩子来看望她,这让她觉得很快乐。春节快到了,新的一年里,陶立志老人有两个心愿。
“我年纪大了,如果我活着,我要和我的老妹妹相依为命,互相照顾,如果有一天我一旦比她先走一步,我希望能为她找一家好一点的养老院替我照顾她,让她生活得好一些。”陶立志说,最近一段时间她的身体不好,她打算等身体好一些的时候在家附近开办爱心义诊,为社区的居民免费看病,“我打算每周一三五或二四六的上午坐诊,回报帮助我的人们。希望能找一个方便的地方,最好是在一楼,这样可以便利大家。我会为大家诊病开方,还可以宣传一些老年人常见病的健康教育。”
当日15时许,记者联系到珠海社区的姜书记,她说:“养老院这方面没有问题,我们已经帮助老人联系过养老院,陶阿姨和尹阿姨的想法是暂时还有一些钱够生活开销,如果钱花完了,两个人都行动不便了再一起去敬老院,我们尊重老人的想法。我们支持老人开办爱心义诊,主要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等她身体好一些再做也不迟。后来我们想她如果要做义诊的话,可以在她家楼门洞的地方挂一个牌子。陶阿姨的想法是找一处一楼场地方便居民的条件下做义诊。我们一直跟她商量这件事。”
在陶立志的桌子上,有两张手写的毛笔字。一张上面写着孙思邈的古训:“仁心仁术,大医精诚。”下面写着陶立志父辈留下的组训:“视患如亲,仁爱天下。”另一张是陶立志书写的最喜欢的4句名言:“夕阳未必逊晨曦,昂首飞鬃奋老蹄。春蚕萦绕千千缕,愿为人民吐尽丝。”
以前过春节,陶立志和尹凤琴会一起包饺子、看春晚守岁,也会有志愿者提前来到老人家中,陪他们一起包饺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老人独居的现象越来越多。独居老人的健康、养老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社会不断进步,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生活越过越好,专注老人安全常识的佰佰安全网认为,如何让独居老人也能度过一个安全、温馨的晚年是全社会需要深刻思考的课题。
责任编辑:吴晓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