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农村学校学生中,因父母均外出而无人照料的留守状态学生占近三成。而这些儿童中,超一成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不见一面;另外,有11.4%学生反映父亲或母亲最近离世,
11.4%的留守儿童说“父母已经去世”,这并不是新发现,多年前,调查就显示,留守儿童说自己“没有妈妈”。但这并没有改变什么。
那些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和孩子交流,一年不和孩子见一次面,这些父母当然是不合格的,即便外出打工,有现实困难,也应该和孩子有通话,能尽量一年和孩子团聚一次,而不是把孩子放在老家了事。但是,指望这些父母通过地方政府部门、村委会的教育,就回家履行监护责任,或者虽然外出,但平时多关心孩子,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一问题已经存在很久,变为留守儿童问题最复杂的部分。
根据国家精准帮扶留守儿童的方案,如果父母双方都外出,孩子在老家没有监护人,是可以责令这些父母(至少一方)回家,履行监护责任的。但责令回家之后,如果当地没有工作,家庭经济困难,他们能安心回家照顾孩子吗?很可能的情况是,又把孩子委托给长辈或者亲朋照顾,又外出。目前农村地区父母双双外出的上千万留守儿童,都是被委托给他人照顾,名义上有委托监护人,但大多委托监护人只是管吃住,并不关心孩子的心理。这些孩子是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
媒体开展的活动。让留守儿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希望外出务工者多回家陪伴孩子。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孩子发出的“
父母离世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
”
声音,更应该触痛政府部门,应为所有孩子跟父母一起生活,创造条件。选择无非有二,一是留守儿童所在地方政府,应该给回乡的务工者,提供职业培训和工作机会,把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和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当前的问题是,地方政府也意识到这是吸引外出务工者回流,解决当地留守儿童的办法,可是,却没有系统的方案,比如,乡村学校建设,一些地方政府还在撤掉乡村学校,把乡村孩子集中到城镇读书,实行寄宿制,父母觉得回家也起不到多大照顾作用,还不如就寄宿,自己继续外出。
二是让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打工地生活、求学,这就是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这也是消除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重要办法,让随迁子女同城入学。可是,除了城市生活、求学成本高之外,很多有条件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的进城务工人员,也无奈地把孩子留在乡村,因为城市入学的门槛越来越高,一些城市不是想办法降低门槛,减少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的负担,反而在增加门槛,增加城市求学成本。而对于父母的这种选择,一些留守儿童并不知道,他们认为这是父母在抛弃自己,不愿意把自己带在身边,由此与父母产生隔阂。
随迁子女城市入学,这会给流入地政府带来更多的教育经费支出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但是,教育经费支出问题是可以通过学费随学籍走的方式解决——生均经费可以从流出地转入流入地——而且,国家已经在推行这一政策,至于人口增长压力,这和留守儿童的问题相比,在教育学和社会学研究者看来,留守儿童问题更为重要,这不但关系到留守儿童个体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的有序治理,需要各级政府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紧迫性,而不能把留守儿童问题转化为外出务工者自身的监护责任问题。
想了解更多留守儿童安全常识,请看以下佰佰安全网为您带来的安全科普知识,希望对您的生活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黄淑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