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市场监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微信朋友圈里火了半年的某曲奇饼干的一处生产作坊,属“三无”代工厂,还冒用“QS”企业食品生产许可标志。
在社交媒体选购美食已成为一种消费新时尚。然而,这边“吃货”们正忙着下单,那边“网络食品”的“狐狸尾巴”却被揪出:无证销售、质量问题、逃避监管……最近,杭州市场监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微信朋友圈里火了半年的某曲奇饼干的一处生产作坊,属“三无”代工厂,还冒用“QS”企业食品生产许可标志。事后,该曲奇经营商表示,代工厂生产的饼干,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且未流入市场,相关证件正在办理中。但无论怎么说,这些食品无证生产的真相被坐实。
近年来,随着微信用户越来越多,不少人借助互联网的新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互方式,做起了微商生意。必须承认,利用朋友圈售卖商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由于缺乏监管,朋友圈售卖商品也出现了很多乱象。诸如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售后维权缺失等。特别是充斥于朋友圈的各种食品异常火爆,这其中混杂的“三无食品”让人防不胜防,给公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食品不同于衣服等商品,质量好坏一眼便知,消费者在微信朋友圈购买到“三无食品”时,往往没有任何手段去辨别真假,唯有依赖商家的自律与良心。同时,在朋友圈购买商品,维权也会很麻烦,比如核实卖家身份信息不易,遇到卖家只收钱不发货或者出售假货,也缺乏应对之策等等。所有这些,都让不法商家变得更加猖獗。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朋友圈食品不能处于监管盲区。在此方面,国外已有相应监管措施出台。英国规定从事家庭自制食品销售的个人或商家在营业前须向所在地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登记注册,由中心派官员对其进行一系列检查,并予以颁发许可证。2013年,美国加州也通过《家庭自制食品法案》,允许食品私营业主可不租赁店铺,在家庭厨房中生产出售烘焙制品、果酱、糖果等“低风险”自制食品,但前提是必须使用不易发生细菌超标原料,且在无需冷藏下也能保持新鲜,奶制品、肉类制品是禁止经营的。
而在我国,虽然《食品安全法》明确将网络销售食品纳入监管范围,但与电商平台相比,微信朋友圈的平台属性界定模糊,对个人微信账号能否从事商业经营性活动,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具体的监管措施。微信运营商仅针对认证类餐饮类公众账号推动准入机制,审核营业执照、相关权利资质,但对个人账号经营以及通过第三方工具开店,也还没监管细则。
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安全管理不允许出现任何盲区和漏洞。对微信朋友圈售卖食品,有关方面必须尽快补齐制度短板,将朋友圈纳入法治轨道,使监管的触角伸向朋友圈食品。相关部门要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加强监管力度,对于不法商家侵入朋友圈的不法行为,予以高度重视,加大对不法商家的惩治力度,以维护好消费者权益。对于微信运营商来讲,不论经营者采取何种方式销售运营,其交易行为仍然是在平台上发起,平台方也应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负起监督管理责任。只有这样,朋友圈的“三无食品”才会无处遁形。
佰佰安全网提醒:接二连三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被曝光在公众的视野内,所以,为了自己和亲人的身体健康,请多来佰佰安全网学习一些食品安全知识,掌握对食品好坏的甄别和筛选。
责任编辑:黄淑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