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小血管出血没大危险,像这个病人这么长时间血流如注,颈内静脉破口长达2厘米,非常罕见。如果没有医生快速的反应和高超的诊疗技术,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一般小血管出血没大危险,像这个病人这么长时间血流如注,颈内静脉破口长达2厘米,非常罕见。如果没有医生快速的反应和高超的诊疗技术,后果恐怕不堪设想。”今天,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诸琦向记者介绍刀伤病人蒋师傅时,不无感慨。
十天前,36岁的安徽蒋师傅遭遇惊魂一刻,正在冲床前埋头工作的他,没想到与他发生过几句争执的一名工友突然拿了一把长长的匕首,飞快地刺入他的颈部。当时现场众人都惊呆了,刀被拔出后,当天下午3时,蒋师傅被紧急送入市人民医院。
在抢救室,医生发现蒋师傅口鼻部流血,脖子上的伤口比较深,需要到手术室进行清创。医生先为他进行了局部加压包扎,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后,蒋师傅被送进手术室。
“本来以为是常见的清创,没想到是惊魂一刻!”当天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值班医生顾奕鸿在多日之后回忆起来还是心有余悸。顾奕鸿揭开加压包扎的敷料后,发现蒋师傅左侧颈部颌下正中被刺的伤口看似不大,却非常深,手术不能仅仅只缝合表层,必须找到深处的破口进行处理才能杜绝后患。当顾奕鸿分离左侧胸锁乳突肌时,蒋师傅颈部突然出现大量鲜血外涌,顾奕鸿换上了吸血速度更快的吸引器,也不管用,出血速度始终快过吸血。此时,由于伤口血肉模糊,出血的位置分辨不清,一时根本找不到伤及深处的血管。
“病人可能是颈内静脉破裂引起的大出血,请求增援!”面对危在旦夕的病人,顾奕鸿一边采取措施,一边请巡回护士启动应急方案。很快,住在医院附近的陆忠华医生赶到了手术室,随后,诸琦、马迪将等医生也火速赶来。大家沉着应对,分工合作,有的在颈内静脉上端压迫止血,有的在下方吸血,有的寻找静脉破口,同时分离颈内静脉上端。
颈部解剖结构复杂,在止血过程中如果损伤颈外或颈总动脉,就会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损伤到神经则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由于病人出血多,导致手术视野极差,医生们费了很大一番工夫。大家通力合作深入探查,终于在病人耳后乳突下解剖出颈内静脉,找到一个大约长2厘米的破口。这个造成出血的“罪魁祸首”距离皮肤表面的伤口超过了5厘米,离颈总动脉不到半厘米,万幸的是,没有伤到颈总动脉,也没有伤及喉结和左侧甲状腺。
接着,医生成功夹闭出血点,逐层缝合了血管和肌肉,病人出血停止了,医生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手术整整做了5小时,一直持续到深夜。蒋师傅输血400毫升,左侧颈部被密密缝了15针,24小时后终于脱离了危险,转到普通病房。8天后他的伤口拆线,春节前可以出院回家。
今天,诸琦摸了摸蒋师傅颈部长长的伤疤说:“你来时伤口只有2厘米,现在则长达15厘米。幸亏你身体强壮,恢复得较快。如果是年老的患者,手术后可能会昏迷。”诸琦告诉记者,这次蒋师傅能得救,除了医生们全力以赴、相互配合外,还得益于科室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科室与杭州上海等大医院长期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不断吸收先进的治疗理论和引进先进的治疗技术,诊疗水平目前已跻身省先进行列。
据诸琦回忆,十年前有个类似的刀伤病人就因大出血失去了生命,而这一次,再也没有了这样的遗憾。元月10日晚23时多,诸琦在微信里生动地记录了这例成功抢救外伤性颈内静脉破口达到2厘米的大出血病人的事件。微信上写着:“今夜病人的生命是命令,几乎全科出动了,特别感谢陆忠华医生,带着儿子首先来到会诊手术的第一现场;彭医生不顾前天晚上夜班的辛苦继续急诊加班,也感谢马医生听说止血困难人手不够,第一时间冲进手术室,感谢这个团结战斗的团队。”
想了解更多职场安全知识尽在本安全网安全常识栏目!
责任编辑:廖谨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