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冯宪军走完了短暂的一生,年仅39岁,按照其个人意愿,家人帮助他完成了最后一个心愿,捐献一肝两角膜,帮助需要的人活下来。
昨天,冯宪军走完了短暂的一生,年仅39岁。因为脑动脉瘤破裂,造成大出血,2016年12月30日送到李惠利东部医院以后,他一直陷于深度昏迷状态,没有醒来过。按照其个人意愿,家人帮助他完成了最后一个心愿,捐献一肝两角膜,帮助需要的人活下来。冯宪军是宁波第122例器官捐献者,也是2017年宁波市第一例器官捐献者。
早上起来昏倒在卫生间
昨天下午3点53分,医生宣布冯宪军“死亡”。其实,这几天,参与抢救的医生和冯宪军家人的心情都一样,都祈祷奇迹能够发生,他能够睁开眼睛,醒过来。
可是,奇迹终究没有发生。20多名从山东老家赶过来的家人都悲痛不已,一个个拉着他的手,见过他最后一面。
冯宪军老家在山东临沂。两个月前来到宁波,在一家家具市场做保安工作。
生活中,他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女儿12岁,儿子9岁。他和妻子分开了,独自抚养一双儿女。为了多赚些钱,他把一双儿女留在老家,托付给62岁的父亲,自己出来打工。
白发人送黑发人,冯宪军的父亲哭成了泪人。他实在太伤心,前几天进病房见过儿子一面之后,始终没有勇气再看一眼。据老人介绍,冯宪军年轻的时候在西藏当过4年兵,身体一直很不错。他怕儿子太节约,亏待身体,在10天前的最后一次通话中,再三叮嘱儿子在吃喝上不要节省“该吃吃,该喝喝”。
2016年12月30日一早,室友发现起床后的冯宪军昏倒在了卫生间,叫他没有反应,立即把他送到最近的李惠利东部医院。
据接诊医生回忆,冯宪军大约是在早上8点左右送到医院,医生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抢救,但效果不大,他一直处于深度昏迷。检查结果显示,他的颅脑内有一个动脉瘤,动脉瘤破裂,造成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脑死亡。这种情况,做手术意义不大。
生前曾经提起过器官捐献
出事当天,一通电话就把冯宪军的噩耗传到了老家。老父亲还有点不太相信,急急忙忙带上9岁的小孙子,坐了8个小时的大巴车赶到宁波。
见到儿子的那一刻,他才相信事情是真的。平时生龙活虎的儿子,待人接物总是笑眯眯的儿子,现在闭着眼睛,直挺挺地躺在病床上,身上还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周围还有很多发出“滴滴”声音的仪器。
“儿子这次凶多吉少”。老人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打了预防针。
老人说,父子俩的关系特别好,无论儿子在哪里打工,每个星期必会通一次电话,唠唠家常,聊聊一双儿女的学习。2016年中秋节,在外地打工的冯宪军专程回家和父亲、儿女团聚,吃了顿团圆饭。“没想到,这是我们父子俩最后一次团聚。”老人把脸埋进双手中,失声痛哭。
当一家人冷静下来的时候,冯宪军的妹妹主动提到了“器官捐献”。“我哥哥生前曾经提起过这事。当时,他在报纸上看到有人意外去世,把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让他们活下来。他觉得这个做法很有意义。”
妹妹的想法,得到了其他家人的支持。
“像他这种情况,火化掉也就成了一捧灰,如果器官有用,捐献给有需要的人,让他们能够活下来,那最好不过了。”老父亲唯一的顾虑就是怕村里人误会他,“为了几块钱把儿子的器官给卖了”。
不过,老人转念一想,觉得这个顾虑也不怕:“我手上有器官无偿捐献证书。到时候,我把证书给他们看,证明我不是为了钱。”
处理后事的时候,妹妹专程去外面买了西装和布鞋,给冯宪军穿上,让他体体面面地走。“我这个哥哥啊,这几年为了这个家,从不舍得给自己买件好的衣服,这次我要让他穿上新衣服,打扮得体体面面的。”妹妹说的这番话,又让大家潸然泪下。
昨天,一位幸运者移植了冯宪军的肝脏,两枚眼角膜也第一时间送至宁波市眼科医院眼库。
更多人身安全常识,尽在佰佰安全网!
责任编辑:姚陌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