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北京市教委公布各区要在 3 月 1 日前对中小学使用的APP、微信群、QQ群,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进行全面排查整改
1月29日,北京市教委公布《关于加强中小学APP、互联网群组、公众账号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区要在 3 月 1 日前对中小学使用的APP、微信群、QQ群,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进行全面排查整改;禁止APP内发布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广告、求助、募捐、拼课等信息。此外,通知针对家长在微信群攀比家庭背景、晒娃刷屏点赞等现象也做出了规范,同时还要求老师不得在微信群内发布学生成绩、排名,不批评或表扬学生,制造焦虑。
家长微信群再成舆论焦点
不可否认,当下的家长与老师离不开微信家长群,可家长群也成为双方爆发冲突的地方。前有老师和家长微信群起争执,家长被“踢”出群;后有家长群曝出“严书记女儿”事件,微信班级群、家长群的作用与用途也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有媒体指出,北京这项政策虽然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但能否真正落实到实处,以及后续实施力度如何,依然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据新浪舆情通对网络舆情传播热度指数趋势的舆情分析,该舆情事件24小时内最高热度为29.79,热度均值达到10.95。截至1月30日15时,全网舆情信息量达到5万条,其中来自微博的舆情数据量达到4.6万条,占比为92.06%,成为事件发酵传播的主要平台。@中国日报 、@头条新闻 、@新京报 、@人民网 等媒体纷纷通过微博对此进行报道。由此形成的新浪微博话题#北京全面排查中小学微信#的阅读量达到1.8亿,讨论量达到1.5万。
根据该舆情事件的关键词云,除了涉及到“学生”、“教师”、“家长”、“孩子”等核心热词外,“心理”、“职业道德”、“价值观”等词也成为传播关键词,这侧面说明这项政策是针对“教师”、“家长”、“孩子”三方矛盾出台的,涉及到教育的多个方面。
新规引发争议 网友褒贬不一
从微博常用转发表情和评论表情来看,“可怜”、“费解”、“吐”、“疑问”、“微笑”、“嘻嘻”等表情在该政策的传播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也说明了网友对于这项政策态度、看法存在一定分歧。
对此网友发表了多种观点,有网友表示支持该政策,如@蓉城俏佳人 称“这个可以有,就不应该攀比和侵犯孩子隐私哇”;@武志红 表示“好事!老师和学校,用微信群等方式,让孩子感觉到,他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被学校盯着,这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空间,也让家长焦虑爆棚。切断这种控制,是对孩子的保护”;还有网友直接建议取消家长群,如@是权同学啊 说“所以为什么要有家长群的存在?以前没有这个东西的时候不也好好的么”;也有网友认为这项规定对教师不公平,如@小羊咩咩的26岁月 称“老师难当,要成绩的是家长,要减负的是工作,最后考不好全是老师的问题”;@故梦2333 说“不排名,不发成绩,那中考高考为啥要按成绩录取?脑子有病吗”;还有网友认为这一规定不能根治当前的教育乱象,如@wuli佳mm 表示“学校减负,都会花十倍钱找机构补回来”;@慢了不只半拍 认为“又是一刀切的政策,学校和老师正常的批评和教育还是得有,不然学生谁来教育”;@LSN82216 称“孩子都归你们这些领导来教吧”。
对此,你怎么看呢?学校家长群、班级群、APP是否应该被监管?北京这一新规对家长、老师和学生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但近年来教师体罚、殴打学生、幼儿园针扎儿童这些事件的曝出,让家长及社会不免痛心,因此,学校应做好监管,提高入职门槛,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责任编辑:赵秀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