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打雷时能不能玩电脑?真相究竟是什么?

2018-12-29 17:04:33 来源: 佰佰安全网 10008人阅读
导语:

“打雷时能不能玩电脑?真相究竟是什么?”,很多人都关心这个问题,接下来就跟随佰佰安全网一起来详细了解下这方面的知识吧。

打雷的时候,许多人都认为不能开电视、电脑等电器,还有人说不能打电话、用手机,究竟这些说法是有科学根据的还是骗小孩的?打雷时能不能玩电脑?真相究竟是什么?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吧。

打雷时能不能玩电脑?真相究竟是什么?

▼打雷时能玩电脑吗

如果家里有安装避雷针,那玩电脑还是比较安全的。如果没有安装避雷针的话,就还是等雷过去再玩吧!另外,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情况也大不相同。

如果用的是台式电脑,而且附近也没有安装避雷针的话,那还是不要玩电脑为妙。因为打雷时会释放很强的电磁波(特别是落地雷),很有可能会对电脑硬盘造成损坏,特别是主机里面的硬件。同时,也会对人身安全产生威胁。

如果用的是笔记本电脑的话,那可以把插头扯出,直接用笔记本玩。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传电的导体,还是很安全的。

▼打雷时能用wifi吗

在家打雷时,最好不要用wifi上网。因为打雷时,一定的空间内会产生电磁脉冲磁场,对用电设施产生干扰。所以打雷时,不论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电子电器设施,最好都不用。

▼打雷时在车里安全吗

毋庸置疑,汽车是金属物品,但它自身封闭的形式使得它成为了一个“法拉第笼”。潮湿的轮胎则成为了车体与地面连通导电的关键部件,即便是车辆受到了雷电的袭击,电流也可以通过车体外壳、轮胎,传递到地面之上,不会对车内的人员造成伤害。

但是,在车上避雷时,一定要关好门窗,同时不把头和手伸出窗外,下车自然也是万万不可行的。另外,最好也把音响系统、电台等带有天线的电子设备给关了。这些电子设备暴露在外的天线会增加车辆被雷电击中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如果被雷击中的时候,音响系统处于工作状况下,雷电的强大电流很有可能会侵入到电器设备之中,导致其损坏,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火灾。

在室外打雷时,则别说wifi,手机也最好别用。

▼打雷时在户外怎么办

实际上,在户外,只有雷暴发生在人所在方位周边时才有可能对人体构成损害,远雷暴通常不需要采取防范措施。而判断远近雷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闪电发生时产生的声、光表象的时刻差来断定。

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只不过光的传播速度快,而雷声的速度却慢得多。所以,若是看见闪电后在1秒钟,也就是一眨眼的时刻就听到雷声,这说明雷击点就在邻近300米处;而看见闪电和听到雷声时刻隔为2秒钟以内的时分是最危险的。那么,此时应怎么采取科学的防备和救护措施呢?

一、赶紧躲

当发现雷雨气候即将来临时,首先是要尽量躲。若是来不及,则要以最快的速度就近寻觅有避雷设备的庇护所躲避。

二、科学地防

雷打出头物。因而,不要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建(构)筑物。这些低矮的建筑物没有防雷设备且处在旷野中,是开阔地上较高的突出物,容易成为尖端放电的目标。同时,山顶、制高点等场所也不能逗留。

若是在户外找不到适宜的避雷场所,那么应尽量降低重心和减少人体与地上的触摸面积。特别是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时,应立即蹲下,降低自身的高度。若是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则应提高警惕。由于高压线断点邻近存在跨步电压,所以身处附近的人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着离开现场。

▼打雷不能做什么

室内:

1、不能停留在楼顶上,因为大多数雷击建筑事件都发生在建筑物的顶部。

2、不能使用花洒冲凉。这主要是因为万一建筑物被雷直击时,巨大的雷电流将沿着建筑物的外墙、供水管道流入地下,雷电流有可能沿着水流导致淋浴者遭雷击伤亡。另外,更不要去触摸水管、煤气管道等金属管道。

3、不要靠近建筑物的外墙以及电器设备。美国一份统计资料反映,曾有4人在打电话时被雷击毙。

室外:

1、不能进入棚屋等低矮建(构)筑物。它们都是旷野中的突出物,容易吸引闪电。在郊外地区时,最好躲入一栋有金属门窗或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内。

2、不能躲在大树下。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大树流入地下向四周扩散时,会在两脚之间产生跨步电压。确实万不得已需要在大树底下停留的话,则必须与树身和枝桠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并且尽可能下蹲和把双脚靠拢。

3、不能在旷野打雨伞或找锄头等物体。

4、不能在野外或农田地作业。

5、不能进行户外球类运动,特别是高尔夫球。它的球场大多建在郊外空旷的山坡上,人体容易成为有限范围内的高大物体。而且挥舞球棍时,人体的高度瞬间增加,自然而然就成了雷电袭击的目标。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打雷时能不能玩电脑应该都清楚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假如你想了解更多儿童居家防触电知识,本网站还有很多相关的知识供您查找,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哦!


责任编辑:陈淼琪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相关阅读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