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应急自救 > 急性汞中毒

急性汞中毒确诊方法

根据病史和典型的症状体征,急性汞中毒的诊断多无困难;尿汞明显增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慢性汞中毒的诊断必须具备明确的长期汞接触史。可根据诊断标准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中毒已具备汞中毒的典型临床特点,如神经衰弱﹑口腔炎﹑震颤等,程度较轻;若上述表现加重,并具有精神和性格改变,可诊为中度中毒;若再合并有中毒性脑病,即可诊为重度中毒。尿汞多不与症状体征平行,仅可作过量汞接触的依据;若尿汞不高,可行驱汞试验,以利确诊。

急性汞中毒之后一定要积极去正规医院做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终确诊的目的。平时除了使用药物治疗之外,还应该多注意身体护理。比如,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对于身体排毒都十分有益处。

汞中毒症状一般都是立刻出现的,不会有潜伏期的。皮肤接触汞及其化合物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具有变态反应性质,皮疹为红斑丘疹,可融合成片或形成水疱,建议观察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查。汞中毒临床表现与进人体内汞的形态、途径、剂量、时间密切相关。 以精神-神经异常、齿龈炎、震颤为主要症状。大剂量汞蒸气吸入或汞化合物摄入即发生急性汞中毒。

但有一点希望大家清楚,汞中毒的具体表现以及潜伏期与所接触的汞的含量有极大关系。如果接触的量或者吸入量较大,那么就会立即出现中毒的情况,但如果只是少量吸入或者接触汞元素,那就不用担心中毒的情况了。但如果是身体抵抗力比较弱的儿童,或者老年人以及孕妇,还是应该及时去正规医院做一下检查。

急性汞中毒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口内金属味、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全身酸痛、寒战、发热(38-39℃),严重者情绪激动、烦躁不安、失眠甚至抽搐、昏迷或精神失常。

(2)呼吸道表现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听诊可于两肺闻及不同程度干湿哕音或呼吸音减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消化道表现齿龈肿痛、糜烂、出血、口腔黏膜溃烂、牙齿松动、流涎、可有“汞线(mercurialline)”、唇及颊黏膜溃疡,可有肝功能异常及肝脏肿大。口服中毒可出现全腹痛、腹泻、排黏液或血性便。严重者可因胃肠穿孔导致泛发性腹膜炎,可因失水等原因出现休克,个别病例出现肝脏损害。

(4)中毒性肾病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一般口服汞盐数小时、吸入高浓度汞蒸气2-3天出现水肿、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酸中毒、尿毒症等直至急性肾衰竭并危及生命。对汞过敏者可出现血尿、嗜酸性粒细胞尿,伴全身过敏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严重者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以及急性肾衰竭(ARF)。

急救处理

口服汞及其化合物中毒者,应立即用碳酸氢钠或温水洗胃催吐,然后口服生蛋清、牛奶或豆浆,吸附毒物,再用硫酸镁导泻。吸入汞中毒者,应立即撤离现场,更换衣物。

驱汞治疗

急性汞中毒可用5%二巯丙磺钠溶液,肌内注射;以后每4~6小时1次,1~2天后,每日1次,一般治疗1周左右。也可选用二巯丁二钠或二巯丙醇。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则驱汞应暂缓,而以肾衰抢救为主;或在血液透析配合下作小剂量驱汞治疗。慢性汞中毒驱汞治疗常用药物为5%二巯丙磺钠溶液,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停药4天为一疗程。根据病情及驱汞情况决定疗程数。

“汞”俗称水银,是一种银白色的液体,在常温下易蒸发,温度越高蒸发越多。短时间内吸入大量汞蒸气或误服汞盐可发生急性中毒。汞进入人体后,可与酶蛋白的琉基结合,抑制多种酶的活力,阻碍细胞的正常代谢,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肾功能,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

一般情况下汞中毒是不会死人的,但是如果是很严重的情况下,是极容易出现这种危险的情况的。因为汞是一种在常温下易蒸发的水银,外界的温度越高那么就会导致它蒸发越多。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吸入了大量的汞蒸气是会发生急性中毒的。在汞进入人体后,汞会与酶蛋白的琉基结合,用来抑制多种酶的活力,从而阻碍细胞的正常代谢,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肾功能,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

想要进一步了解急性汞中毒血项是否会升高,就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血项?血项是采手指末梢血检查血常规各种项目数值的简称。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

急性汞中毒的症状与进入体内汞的形态、途径、剂量、时间密切相关。短时间(>3~5h)吸入高浓度汞蒸气(>1.0mg/m3)及口服大量无机汞可致急性汞中毒,主要有全身性的临床表现以及呼吸道、消化道等的临床表现。本期专家观点将为您讲述急性汞中毒的症状。一般情况下,急性汞中毒在做血项检测的时候,会使白细胞、中性粒胞减少,血项也会随之升高。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