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知识: 语言暴力虽然从表面上不具备暴力的特征,但是它对学生人格心理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不可估量的。它的危害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形成“退缩型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回避现实,不敢与人正常交流,容易形成内向、封闭、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征。 2、形成“攻击型人格”,即孩子在受到“语言暴力”之后,性格变得暴躁、易怒,内心充满仇恨、逆反,为了发泄不满,而对他人和社会采取过激行为,直接影响和危害社会,害人又害己。
校园安全知识: (1)学生人格扭曲.当学生受到无端欺辱时,其他同学由于害怕报复,不敢挺身而出主持公道,正义感被泯灭.周围都是冷漠的眼神,“打去吧,打死偿命,与我何干.”同情心、团结协作精神都一刹那转变为倚强欺弱,人际关系淡漠,相互勾结、利用,一旦被坏人利用,将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2)爆发恶性事故.由于多次受到欺辱,受害者压力很大,等压抑达到不能承受时,就会产生报复心理,...[详情]
校园安全知识: (1)直接攻击(杀人利器) 直接攻击是指网络暴力事件中通过直接的方式进行攻击,也就是说在言语上直接用侮辱性和攻击性的恶毒语言对当事人进行讨伐,更甚者还会通过网络查询当事人户籍和人身安全威胁,就网络暴力而言,直接性的攻击危害比较大,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也比较明显。 (2)间接攻击(违背道德) 间接攻击则是通过讽刺等方式跟风发表意见,即俗称的骂人不带脏字,有...[详情]
近些时候,一些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小到打架斗殴,大到伤害人命,一桩桩伤害事件触目惊心,那么怎么解决校园暴力的伤害问题?...[详情]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份沃土,撑起一片蓝天,是社会的责任, 也是我们共同的职责,那么校园霸凌与校园暴力伤害大,需要这样应对。...[详情]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分别听取了关于提请审议民法总则草案、红十字会法修订草案、节约能源法等6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的议案的说明。其中,民法总则草案因多处修订直接关系百姓生活而备受关注。首次亮相的民法总则草案共11章186条。除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外,草案在基本原则中首次规定绿色原则,即从事民事活动应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并明确民事法律的适用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为了保护胎儿利益,草案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涉及遗产继承、接受...
依据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日程安排,今天下午,2000多名与会代表将审议民法总则草案。这是对民法总则草案的第四次审议。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编纂民法典,次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中央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协调民法典编纂任务,并指定最高法、最高检、国务院法制办、中国社科院和中国法学会等5单位提供...[详情]
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后,备受关注的民法总则草案8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作为民法典的开篇之作,民法总则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下面这七个人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一起来了解一下其重要性。问题1:出手救人造成损害要不要赔偿?“路见不平一声吼,紧急关头显身手”。但见义勇为者受了损害,责任谁来负?紧急救助时不慎给受助人造成伤害,是否还要承担民事责任?“为匡正社...[详情]
现行民法通则规定,10-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今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拟改为6-18周岁...[详情]
作为民法典编纂工作的奠基引路之举,民法总则草案审议受到各界高度关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