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私募基金理财风险大吗?下面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误区1、私募基金的收益都很高,风险都一样 因为坊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私募的传说,各种造富啥的,使得不少投资人会觉得,只要是私募产品,它的收益一定就很高。然而,实际上,并不是酱紫。一款私募基金产品会依照定位投研能力,有所差异,盈利能力各不相同,也就是并非全都高收益。比如,一级市场的私募(PE私募股权投资),风险大收益高;二级市场的私募(股票型策略或事件驱动策略等策略类型),亏损看管理人的判断;对冲基金俗称避险基金,一般较为安全,但也有特殊情况。所以,购买私募要注意依据自身风险偏好。 误区2、太依赖私募基金经理过往业绩,并深...
通过网上银行购买基金的,只要注意网上银行的用卡环境是比较安全的,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一定要通过工行网银的网址:http://www.icbc.com.cn/index.jsp来登录个人网银)如果你申请了U盾或口令卡,对帐户资金对外转出加以保障,那就绝对没有问题了。 基金购买后,这样查询:打开工行个人网银网站→输入卡号(用户ID)及网银密码→网上证券→网上基金→我的基金→基...[详情]
去年以来,投资公司跑路事件频发,但谁也想不到,银行职工竟成为投资公司的托儿,在柜台上将储户大笔资金推荐转投给投资公司……11月4日,记者以《遭银行职员“忽悠”200万成“投资款”》为题报道了张女士在中信银行酒泉路支行购买理财产品,却被银行员工推荐将200万元投进投资公司,剩余130万元本金难以追回的消息。在该事件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近期记者又接到在中信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误入非法集资圈套的反映。对此,中信银行兰州分行解释:系个别员工个人行为,建议客户走司法程序。银行理财经理推荐,57万元进了投资公司郑女士是兰州某机关普通职工。2014年7月份,经人介绍,在中信银行兰州分行员工刘...
有一些银行员工在利益驱使下,会私下帮私募基金公司代销基金,这样的行为被称为“飞单”。张女士在银行理财经理王某的推荐下,购买了300万元的理财产品,没想到该产品是王某私售的基金。此后,基金公司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查,王某也被抓,张女士的钱全部打了水漂。 为此,她将银行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近日,这起涉及银行“飞单”的纠纷案在本市法院二审落判,驳回了张女士的诉讼请求。银行大堂...[详情]
近日,“裸条借贷”(即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风波又把本就存在违规乱象的大学生网贷推到风口浪尖上。网贷平台以互联网的便利,满足资金供求双方对理财或借贷的需求,原本并无好坏之分。但瞄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校园网贷,正在逐渐变味。借款前,打着“零门槛”、“无抵押”、“最高5万额度”这些比较诱人的宣传字眼,甚至存在交易双方私下约定,提供裸照便能提升借款额度的便利...[详情]
网购的最高潮“双十一”即将到来,淮安消费者陈女士却遭遇怪事,自己在某购物平台上购买的一组电子设备变成了一包红薯...[详情]
60多岁的王老太向新时代信托有限公司支付6700万元,购买信托产品,到期后血本无归。法院对此案已经开庭。佰佰安全网提醒:投资理财要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