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个人信息被泄露表明以下几个环节出现问题,应该立即查找原因,杜绝信息源源不断泄露,并查找证据,使用法律的武器保证自己的权益。 1.个人信息泄露说明了掌握自己信息的公司、机构员工将自己的信息倒卖或者泄露,例如贷款、办理信用卡等都需要填写完整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家庭住址、工资收入等情况。 2.电脑感染了病毒木马等恶意软件,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3.通过手机泄漏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手机中了木马;使用了黑客的钓鱼WiFi,或者是自家WiFi被蹭网;手机云服务账号被盗(弱密码或撞库或服务商漏洞等各种方式);拥有隐私权限的APP厂商服务器被黑客拖库;通过伪基站短信等途...
网络安全小知识: 然而,在发展大数据的同时,也容易出现政府敏感数据、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给公共、个人安全造成威胁。有数据统计,中国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其中,82.3%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给日常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 因此,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有义务去保护数据安全。例如,政府开放数据,应该对数据进行脱敏加...[详情]
2018年的世界可能是一个处处都接入了网络的世界,那大数据时代如何做到信息安全,这几点很重要。...[详情]
在我国由男尊女卑发展而来的文化历史造成了中国特有的家庭暴力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问题的原因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解析,下面就跟大家来...[详情]
2018年的第二个工作日,支付宝推出的用户个性化年度账单在微信朋友圈引发了刷屏效应,这原本只是一场朋友圈“全民晒”,同时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很有创意和传播度的商业营销。但不料朋友圈刷着刷着画风突变,再次上演反转的狗血套路。1月3日下午,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律师首先在微博发文,质疑支付宝年度账单首页有一个字特别小同时默认用户“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有用这种不起眼的、诱导式的通过用户授权协议方式收集用户信息的嫌疑,引发公众担忧和争议。 这一反转热点迅速发酵,引起监管关注。《财新》报道称,当日下午央行支付司亦要求支付宝对此纠正并致歉。3日深夜,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官...
最近,有媒体记者的体验让人细思恐极:只花700元钱,就能准确地说出同事住宾馆跟谁同屋、银行账户余额多少、乘飞机在几排几座,甚至是在网吧的聊天记录、用手机的通话记录,以及此刻身在何处!这还不算完,此类贩卖个人信息的服务居然有第三方敢担保,交易已经实现了“平台化”“组织化”。也就是说,专门有一个行当、有一群人干着让你信息“裸奔”的营生,靠出卖你的隐私轨迹吃饭,而且昼夜倒班、全年无休...[详情]
物联网畅想:我们的未来的家现在相关的技术严格来讲不是一个太大问题,现在其实严格来讲可能唯一需要我们解决的就是远程控制的问题。国际上,...[详情]
人脸识别产品或服务的厂商在宣传时常常主打“无感”,即用户没有感知。对于数据的收集者和使用者来说,“无感”也许是件好事,但对于用户来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