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健食品深受中老年朋友的欢迎,成为逢年过节时送礼必备品。于是,一些普通食品通过虚假包装、夸大养生功效等广告手段,成功变身为保健食品,令一些消费者深受其害。如何才能识别虚假保健食品的“假面目”,维护权益?虚假保健食品又为何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为此,消费者应该行动起来,相关部门更是应该正视自己的责任。佰佰安全网下面通过几个虚假保健食品案例,为大家分享些保健食品消费安全常识。
近年来,保健食品在商家大肆广告的宣传推动下,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如今保健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多数人对保健品“神奇功效”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也不了解保健食品相关食用安全常识,由此而产生的保健食品消费纠纷甚至质量问题,让保健食品的安全性一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本该有助于身体健康的保健品,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相信大家看了下面几个保健食品相关案例,就能从中了解个八九分了。
案例一:一消费者因相信猴菇饼干“治胃病”的广告,特意购买6盒用来改善胃部不适。结果却发现其与普通饼干并无不同,反而因此耽误了及时用药和就医,遂向法院诉讼要求赔偿7830元……[详细]
案例二:2015年5月18日,重庆市食药监局渝中区分局接到群众举报称,有百余名老年人正在参与一个名为“红酒精华复合软胶囊”保健食品的宣传集会,声称有治癌功效,现场检查后,却发现实为普通食品……[详细]
案例三: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的赵大爷今年72岁,尽管患有多种慢性病,平日身体总体状态不错,可近日却突然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原来又是盲目食用保健品惹的祸……[详细]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事实再清楚不过了,保健品不是药品,对身体只能起到调节作用,并不具备“治病的神奇功效”,听信广告盲目服用,损了钱财不说,可能原来还算健康的身体反而大不如前。
以下是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特殊营养食品、药品的对比,希望大家在看完后,不再盲目地追求保健食品,以防被商家的虚假广告和高价格欺骗都还不知道。
什么是保健食品
1、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对比
区别
普通食品,任何人食用后,不会产生明显的不适(特殊病人除外);而保健食品是针对一些特定人群食用,能调节人体机能。
普通食品: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
保健食品: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共性
都能提供人体生存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食品第一功能),都具特定色、香、味、形(食品第二功能)。
2、保健食品与药品的区别
药品是治疗疾病的物质;保健食品的本质仍是食品,虽有调节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它不是人类赖以治疗疾病的物质。
3、特殊营养食品与保健食品区别
食品中还有一类特殊营养食品,是"通过改变食品的天然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食品"。如适应婴幼儿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的婴幼儿食品、经添加营养强化剂的食品,都属于这类食品。
共性
都添加或含有一定量的生理活性物质,适于特定人群食用。
区别
前者不需要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证实;而后者须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证实,有明显、稳定的功效作用。
如何辨别虚假保健食品?
只要宣称是有治病功效的保健食品,多是虚假的,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只对健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另外,保健食品的产品标志是天蓝色图案,下有保健食品字样,俗称“蓝帽子标志”。每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只能对应一个产品,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详细]
保健食品消费目前反映的几大问题
目前,在保健食品消费上,主要反映出的问题表现为商家虚假宣传、非法添加违禁物质上,及一些消费者盲目跟风情况。
1、不知保健食品为何物 却盲目追风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注意健康养生没有错,可有些朋友错就错在盲目相信保健品,而且看到身边人都在吃,似乎自己不吃就“落伍”了,以为吃了保健品就是保健养生了,甚至不用吃药病也能好,最后反而耽误了正常入院吃药,病情更加严重,这种现象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尤为常见。
2、售价不菲却异常受欢迎
保健品,因为披了层“保健”的外衣,使很多人都对其趋之若鹜,导致有些消费者认为,价格越高的保健品,保健功能更强大,就越舍得在这上面“砸钱”,却不知,自己已经在心理上进入了卖家精心布置的消费陷阱……[详细]
3、虚假广告多 坑害消费者
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牟取暴利,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广告大肆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让很多人误以为可以治病,有的甚至办一些虚假的保健养生讲座,骗取消费者信任,导致很多人最后花了钱病也耽误了。
佰佰提醒
正确看待保健品 让保健品市场归于平静
1、理性消费保健品 不能盲目相信广告
对于保健品所谓的保健养生功能,大家应理性看待,不能因为几句广告,或身边某些人用了,自己也就盲目食用,这样的结果,多是花了冤枉钱,又达不到效果。佰佰建议,若真的是想调节身体机能实现养生,购买保健品时,最好到证照齐全的药店、商场、超市等正规渠道购买,同时认准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及蓝草帽标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你买到货真价实的保健食品。
2、加大保健食品市场监管
一些企业为突出产品的功能效果并获得非法利益,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物品,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这些保健食品为何能经过层层审核最终进入市场?相关部门在监管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到保健食品的原材料选择,再到保健食品的广告宣传,相关部门只有每一步切实的加强监管,才能从细微之处杜绝保健食品在进入市场前可能携带的安全隐患。
3、国家须健全保健食品法规
虽然国家相关法规中规定了保健食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也对食药监部门明确了监管责任,但总有生产经营者钻法律的空子,把一些不合格的保健品推向市场,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又缺乏细到实处的法律依据,从而影响了保健食品正常监管。好在今年7月有新的保健食品意见稿已经下发,落实了部分保健食品监管细则,相信以后保健食品监管可以更好的做到有法可依。
结语
保健食品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安全隐患,就如同所谓的毒奶粉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样,它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在于它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添加了违禁物质,是否采用了不实的宣传广告延误人们的病情。所以,要想消除保健食品安全隐患,须从源头抓起,从监管上发力,这样才能让保健食品以一种正常的面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扩展阅读
责任编辑:胡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