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怎样破解药品谣言?

药品谣言已经成为网络虚假信息的重灾区。这些谣言通常使用耸人听闻的夸张词汇,而且还不断变异死灰复燃,令人防不胜防。那么什么是药品谣言,药品谣言有哪些?怎样破解药品谣言?佰佰安全网来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生活谣言安全小知识

药品谣言有哪些?

谣言一:“生男妙药”改变人体酸碱度可生男婴?

只要几百元一瓶的“生男妙药”就能保证生出男婴?类似的产品宣称,其原理是在女性备孕期间通过调节酸碱度,从而实现“生男孩”的愿望。

真相是:任何药品或食品可以帮助提高生男孩几率的说法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人为地改变身体的酸碱度,可能还会引起其他的连锁反应。例如引起代谢紊乱,极可能得不偿失,甚至产生畸形儿。

谣言二: 藿香正气水被疑“有毒无效”

网络上一篇名为《藿香正气水的真相》的帖子被热转,主要观点是:藿香正气水不但没效果而且还有毒。一直以来,藿香正气水被看作是预防中暑,治疗呕吐腹泻的良药,主要由藿香、陈皮、白芷、茯苓、半夏等中药组成。如今,藿香正气水 被质疑“有毒无效”,是否成立呢?

真相是:半夏在中国药典里,它记载的是有毒的。但是,它指的是生半夏,法半夏是经过甘草、石灰水炮制过的,就是说它的毒性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基本上可以认为它没有太大的毒副作用。这个药不是属于长期服用的药物,它根本不可能长期服用。

谣言三:磷虾油保健品“包治百病”?

“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关节的灵活和健康、降血脂、降血糖……”市面上有部分公司宣传“南极磷虾油保健品”功效强大、包治百病。

真相是:此谣言一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立即发出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磷虾油不能代替药品,不能宣传疾病治疗、预防作用。截至目前,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未批准过含磷虾油原料的保健食品。

谣言四:人体内的“超级细菌”令抗生素都失效?

一篇《注意!这不是谣言!中国人体内首次发现“超级细菌”基因,抗生素基本无效!》的微信公号文章,被引发广泛阅读。文章内指出,在中国人体内,发现了应对多黏菌素抗生素的MCR-1基因。研究结果出炉后,有舆论称,MCR-1基因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所用抗生素中的“最后一道防线”有被攻破的风险。

真相是:M C R -1基因不是一种新病菌变种,不是“超级细菌”,更不是“无敌细菌”,而是存在于质粒上的一段基因。作为该学术报告作者之一的华农兽医学院副教授黄显会澄清,该基因和质粒本身是没有传染性的,它们必须在细菌体内才能复制生存,从而使这种质粒和基因可以转移到其他细菌。他说,M CR -1目前发现仅介导多黏菌素类药物耐药,不会对抗目前所有抗生素。

谣言五:廉价叶酸可防癌防中风

几分钱一粒的白色 小药丸叶酸,突然间火了。今年上半年,有传言称叶酸可用于结直肠癌一级预防,补充叶酸可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首发风险,这让原本用于预防胎儿畸形的叶酸,成了便宜又抢手的“神药”。

真相是:叶酸作为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孕妇在孕期前后三个月按量服用,主要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目前,叶酸的多种药效目前仅处于研究阶段,个体对药物的适用性和反应都不一样,临床使用的剂量也不明确,中老年人若用叶酸预防脑卒中,还有待商榷。

药品谣言为何屡禁不止?

有专家认为,信息爆炸造成的认知鸿沟是重要原因。在信息时代,与制造谣言相比,分辨谣言往往需要公众具备很多科学常识和社会知识。这些谣言利用公众对自身健康安全特别关注的心理,促使一些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来传播这类信息。

同时,一些人故意抹黑、造谣生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使得造谣生事的门槛相对变低,辟谣破谣的成本则随之抬升。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通过造谣打击竞争对手,一些自媒体为了点击量、阅读数甘愿铤而走险,颠倒黑白,撩动公众脆弱的药品安全神经。

当然,药品安全谣言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状况存在焦虑,对药品监管体系信心不足也有关系。

药品谣言危害到底有多大?

第一,不断突破“七条底线”,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之下,造谣和传谣的人,时而起哄,时而挑衅,时而点火,时而打压……网络“水军”已经成为一股潜藏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暗潮,利用或制造热点事件,炒红他人从中牟利。

第二,未经验证的假消息给社会及当事人带来负面舆论和多次伤害,各种谣言在网上迅速滋生、扩散,几乎没有任何阻碍。有些谣言明显是“妖言惑众”,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宣泄性,本来很易识破,但却被许多人包括那些网络名人转发传播。

第三,抵毁的都是有影响力的名人,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造谣、传谣都是不允许的,不仅在道德上不允许,而且在法律上更是不允许,当人们对某则谣言内容一无所知时,医药类谣言多与健康、疾病、死亡挂钩,更易引起民众恐慌形成大量传播。

第四,网民在转播时因对内容选择的不自律和对真实性不加斟酌,使得信息失真成了一种趋势,自古就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如何破解药品谣言?

第一、在传播环节上,无论在信息发布、加工,还是解释环节,都需要专业的信息纠偏者及把关者——专家。而且这些专家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如负责该项工作,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掌握监测数据和动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通晓国际共识;无商业利益和偏见。

第二、我们“健康思维”需提升

涉医信息,尤其是当涉及疾病诊疗的信息被谣言所侵,医生的专业意见传达不出去,患者也会产生抗拒心理,严重时甚至会贻误病情。对此,有专家指出,这类由于信息误传造成的悲剧并不鲜见,根源在于与生命安全相关的事实权重高,但专业传播门槛也高,正确的知识无法有效抵达认知。

权威医疗信息有可能在传播过程中被“二次加工”,从而披上谣言的外衣,脱离事实轨道。在提升公众“健康思维”这件事上,传播者需要做的是提供更多专业的“健康辅导”,要遵照规范的信息把关流程,避免造成偏差和失真。

专家指出,判断药品信息是否科学、权威、准确,应有一个大致标准:

方法一:明辨是非做智者

谣言止于智者,谣言的扩散往往是平时错误的认知导致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平时应多关注一些辟谣类的微博微信账号,做谣言最忠实的“黑粉”。

方法二:遇事不决搜搜看

一些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虚假信息,一般相关的部门、媒体都会及时发声辟谣。对于一些拿不准的传言和说法,可以复制关键信息在搜索引擎里了解真实情况,图片信息还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的搜图功能查证。

方法三:夸张误导要警惕

确认网络信息可靠性,要看看信息是否有夸张和误导的成分,如果具体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都没说清,也未标明出处,多半是瞎编的,要多加警惕。

方法四:刨根问底查出处

一般消息在文章开头或结尾都会署名或标明出处,看到一些可疑的说法可以到出处查证。

方法五:散播谣言找公安

对于散播谣言的行为,有可能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也可能涉嫌刑事犯罪,由公安机关管辖,任何人都可以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面对互联网上药品类谣言的狂轰乱炸,我们唯有用科学和法律的武器武装自己,才能让药品类谣言无处遁形。


责任编辑: 陈淼琪

科普

科学知识改变你我生活普及安全畅享平安幸福

佰佰安全网原创出品公众号: bbanqw

二维码
推荐 0
收藏 0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