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沼泽化是怎么形成的?

如今我国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这就包括土地大面积沼泽化,那么,土壤沼泽化是怎么形成的?如何治理呢?佰佰安全网来普及下相关的地质灾害小知识吧!

有关沼泽化的介绍

沼泽化,即土壤沼泽化。由于地面长期积水或季节性积水,以及地下水的浸渍影响,土壤长期过湿,在湿生植物作用和厌氧条件下进行的有机质的生物积累与矿质元素还原的过程。

沼泽地是怎么形成的?

先来看一下湖泊是怎么演变成沼泽地的.在气候湿润的地区,河水挟带着泥沙汇入湖泊,因为水面的突然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便在湖边沉积下来,形成浅滩.还有一些微小的物质,随着水流漂到湖泊宽广处,沉积到湖底。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变得越来越浅.并且在湖水深浅的不同位置,各种水生植物逐渐繁殖起来.在湖泊深处,生长着眼子菜等各种藻类;在较深地带,生长着浮萍、睡莲、水浮莲等;在沿岸浅水区,生长着芦苇、香蒲等.它们不断生长、死亡,大量腐烂的残体,不断在湖底堆积,最终形成泥炭.随着湖底逐渐淤浅,新的植物又出现,并从四周向湖心发展,湖泊变得越来越浅,越来越小.最后原来水面宽广的湖泊就变成了浅水汪汪、水草丛生的沼泽.除了由湖泊演变成沼泽,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在森林地区,枯枝落叶不断在林下堆积,就像给地面盖了一层很厚的被子,既能大量积蓄雨水,又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使之保持着过度湿润的状态.在碳化过程中,土壤中大部分的矿物养分流失,使草木死亡,繁茂的苔藓植物取而代之.苔藓植物能保留大量水分,使植物残体的分解过程减慢,泥炭逐渐堆积,并形成沼泽.我国大、小兴安岭森林中的沼泽地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有些过于湿润的地区,杂草得以大量繁殖,并形成厚实的草层,土壤通气状况变坏,碳分逐渐减少,使原有植物逐渐衰亡,生长水藓等喜湿性植物,它们有很强的蓄水能力,这就更加强了土壤的湿润状况,草甸沼泽化得以迅速发展.四川西部的草地,有一部分就是这样形成的。

有些高原、高山地区,冬季地面积雪,到次年春夏季节冰雪融化,地面积水,使短草和苔藓植物杂生,形成沼泽。

低洼平原上的河流沿岸,在河水浅、流速慢的地方,也可以生长水草而逐渐形成了沼泽.

沿海低地,反复被海水淹没,海滩上芦苇、杂草丛生,也可形成盐沼泽。

土地沼泽化的危害

土地大量沼泽化,不仅使当地湿地丧失了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产品、航运、旅游观光等功能,还使当地的黑土大量流失,加剧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因此,我们要学会保护湿地,来防止土地泛滥的沼泽化。

保护湿地的措施有哪些?

一、从宏观引导方面完善湿地保护规划。按照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20022030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实施的工程实施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

二、突出用制度管人、管事,推进湿地保护的制度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有计划地、逐步地建立包括自然湿地保护制度、退化湿地恢复制度、湿地生态效应补偿制度、湿地保护红线制度、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制度、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使湿地保护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

三、强化依法“治湿”,制订出台全国湿地保护条例。虽然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一些有关湿地保护的内容,但多数都是针对湿地保护的单一元素设置的,零碎、分散,其完整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远远跟不上工作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湿地资源调查监测、湿地占用征用的监督管理、各种破坏行为的处罚等,包括怎样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都缺乏一些更明确的、更有操作性的、更管用的条款和规定,所以很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出台一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行政法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把湿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重要的生态系统,从加强整体保护的角度做出规定,规范行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各个部门形成合力,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

四、着眼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那些功能退化的沼泽、河流、湖泊、滨海湿地等,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生态补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恢复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五、强调科学“管湿”,提升湿地保护管理的科技支撑水平。重点针对湿地保护模式、湿地退化机理及修复关键技术,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湿地的模式等重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整个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湿地保护意识,促使大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珍视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支持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上就是佰佰安全网要说的土地沼泽化的相关介绍,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如今土地灾害越加严重的影响我国生态系统平衡,只有治理好土地的这些灾害才可使生态系统趋于平稳状态。


责任编辑: 陈淼琪

科普

科学知识改变你我生活普及安全畅享平安幸福

佰佰安全网原创出品公众号: bbanqw

二维码
推荐 0
收藏 0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