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主要见于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一般在发达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行为主。自1980年后中国新疆地区曾有数次流行,其他各地均有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报告,约占急性散发性肝炎10%,至少已有6个省市自治区曾报告发生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见,少数为食物型暴发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孕妇易感性较高,病情重且病死率高;无家庭聚集现象。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60日,平均40日。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肝大,脾大较少见。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HBsAg阳性者重叠感染HEV,病情加重,易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
潜伏期10~60日,平均40日。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肝大,脾大较少见。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HBsAg阳性者重叠感染HEV,病情加重,易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
治疗: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
1.休息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潜伏期10~60日,平均40日。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肝大,脾大较少见。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HBsAg阳性者重叠感染HEV,病情加重,易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
治疗方法: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
1.休息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见于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一般在发达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行为主。自1980年后中国新疆地区曾有数次流行,其他各地均有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报告,约占急性散发性肝炎10%,至少已有6个省市自治区曾报告发生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见,少数为食物型暴发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孕妇易感性较高,病情重且病死率高;无家庭聚集现象。
主要传播途径:
1.食物污染
也可导致此病爆发,我国曾报道因为食物受传染而导致戊肝爆发。
2.多经粪-口渠道传播
多因为水源被粪便污染所导致的,发病高峰多于雨季或者洪水后,其流行规模视水源污染程度而异。
下戊型病毒性肝炎潜伏期10~60日,平均40日。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肝大,脾大较少见。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HBsAg阳性者重叠感染HEV,病情加重,易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
治疗方法: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
1.休息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