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2.5天弹性休假 模式具备现实可能性吗?

2020-04-30 21:34:21 来源:澎湃新闻
3644人阅读 0条评论
导语:

2020年开年伊始,全国上下在全力抗疫的同时,各地对消费拉动经济给予了更加强烈的期盼,鼓励实施“2.5天弹性休假”模式……

2020年开年伊始,一场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对全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全国上下在全力抗疫的同时,各地对消费拉动经济给予了更加强烈的期盼,浙江、江西、河北等省以及甘肃省陇南市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实施“2.5天弹性休假”模式,预计还会有更多省市跟进这项政策。

“2.5天弹性休假”模式具备现实可能性吗?其前景如何?

其一:“2.5天弹性休假”是一项制度性安排吗?

我注意到,不少文章谈到“2.5天弹性休假”问题时,把它表述为“2.5天弹性休假制”,显然把它看做是一种制度性安排。我认为,这样的表述是不严谨的。制度性安排通常是刚性的,甚至要经过全国人大立法程序,形成法定性的制度,例如周末两天休假日就是1995年经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定休假日。也有很多制度性安排是由国务院确定实施的具有行政法规性质的刚性政策。

而“2.5天弹性休假”仅仅是2015年由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一项倡议,鼓励各地创造条件实施,它是鼓励性的、弹性的政策安排,而不是一项刚性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由此可见,不应提“2.5天弹性休假制”,而应该提“2.5天弹性休假政策”,应该还原这项政策的柔性和鼓励性特征,以便消除刚性制度化表述可能造成的误解,把这项特殊政策最终的实施试验权真正交给机构和消费者,交给市场,以充分体现该项政策的鼓励性、灵活性和本来价值。

其二:“2.5天弹性休假”模式的核心价值点在哪里?

我们知道,“2.5天弹性休假”是对既有的周末两天休假制度的补充性安排,是在原有的周末两天假日基础上再加上周五下午的弹性放假安排,从而形成完整的周末2.5天休假日。

周末2天和周末2.5天的差别在哪里?表面上看,就是增加了半天时间。事实上,这半天的增加可能给周末的休假生活带来一种突破性的改变,其核心价值点在于:外出半径可能会大幅提升,原来一个晚上的在外居住有条件、也可能变为两个晚上,这将大幅拉升消费者可能的消费体验机会和支出总额,从而从宏观上实质性地推进文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价值。

2.5天弹性休假 模式具备现实可能性吗?

在两天周末休假日条件下,人们如果外出休假,多数人要到周六才能出行,当天晚上住在外面酒店,周日返回家中。而在2.5天弹性休假安排下,人们可以在周五中午结束工作,下午就可以安排出行,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晚上可在外住两晚,周日返回。同时,由于增加了半天时间,使得人们有可能延长出行距离,自驾出行者可能把行程延长至300公里、3小时车程开外,高铁出行者可能把行程延伸至1000公里、5小时车程开外,这样可以有效拓展人们出行的空间范围,进而可以参与更广泛的文旅消费活动,且通过增量性的居住和消费,引发支出的大量增加,客观上为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消费拉动做出基于个体消费行为的真实贡献。

其三:“2.5天弹性休假”政策及模式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2.5天弹性休假”的政策安排,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理论意义:

1、以增强文旅消费的实际行为来寻求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新的结构性平衡。

从人类劳动与休息关系的趋势来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总的趋势是:劳动日程越来越短,休息日程越来越长。我国原来是“6+1”制度,即:6天工作,1天休息。1995年,我国推出“5+2”制度,即:5天工作,2天休息。

由“6+1”到“5+2”政策的改变反映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并顺应了国民对休假消费日益增长的需要,通过法定流程实现了工作时间和休假时间的结构性改变,成为刚性的制度化安排。而2015年提出的“2.5天弹性休假”政策则是倡议性、鼓励性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4.5天弹性工作”政策是“4.5+2.5”的新模式,4天半工作,2天半休息。这样,作为供给侧的工作时间进一步压缩,而作为需求侧的休息时间进一步延长,从而可能更加适应国民日益增长的文旅消费的需要,以此来寻求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新的结构性平衡。

2、将深刻改变国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上面曾分析了“2.5天弹性休假”给国民带来的单个周末休假生活的改变。现在我们从宏观层面来看,一年有52个周末,如果每个周末都能增加半天,一年就是52个半天,合起来有27个整天的休息日,这将由原有的全年115天的国家公定假日大幅增加至142天,如果再加上职工带薪休假的天数,全年的休假日可能达到150天—160天,将近半年时间!这无疑将深刻改变国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或者说,给国民自行合理安排休假提供了充裕的时间选择。

3、反向刺激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继续提升。

一周是7天,现在的“5+2”模式下,人们每周有5天工作时间,但是,在“4.5+2.5”模式下,每周将减少半天工作时间,那意味着,全社会必须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维持劳动日降低的趋势,才能把“4.5+2.5”的模式逐步由柔性过渡到刚性。显然,2.5天的弹性休假模式将从反向刺激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从而大幅改善社会动力机制以及优化社会价值链。

其四:“2.5天弹性休假”鼓励政策提出以来实际效果如何?

“2.5天弹性休假”模式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性举措,其能否形成可持续的格局,完全取决于其实际效果。其实,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这个倡议之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事实上在实施着类似的机构内部政策,其中大多数机构采取的是周五半下午下班的规定,即:规定周五下午4点甚至更早一点提前下班,一方面躲避周末下班高峰期,另一方面形成事实上的周末提前下班“福利”。这个时间段下班,使得一部分人有可能当天就能出行,前往目的地休假。

“2.5天弹性休假”倡议提出后,全国各地有少量机构在探讨落实,但由于与现行“5+2”制度不一致,且属于倡议性政策,因此这项弹性政策五年来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全社会很多人对这个“2.5天弹性休假”的概念都没有听说过。

其五:“2.5天弹性休假”政策落实的实际障碍有哪些?

目前,“2.5天弹性休假”还没有从一项试验性政策转化为一种可持续成长的稳定的文旅消费模式,更没有转化成一种有法定规则约束的制度。听起来非常令人向往、也具有前瞻性的一项鼓励性政策,在其实际落实过程中还存在若干现实障碍:

——与刚性制度难以形成有效衔接。目前的刚性制度是“5+2”,无论5天工作日还是2天休息日,所有的社会制度体系都是根据“5+2”安排的,弹性“4.5+2.5”缺乏全社会的制度保障和刚性时间对接,容易出现错位困局。

——很多企业还难以适应其对工作日的挤压。“2.5天弹性休假”政策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工作日的减少,这对于习惯于争分夺秒的企业来讲,很难在弹性条件下主动接受这项政策的安排。

——职业人群主流的休假价值观尚待成熟。目前中国的职业人群主体仍然把重心放在职场赚钱通道里,和西方人对休假的重视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很多人来说,连“5+2”中的两天休假日都不能充分保证,更不要说2.5天休假日的权益价值。

——“弹性”特征让政策缺乏权威影响力。“2.5天弹性休假”政策显然是试验性质的。“弹性”表明,这项政策不具有强制性,这就决定了这项政策在落实方面是存在很大困难的。

其六:如何真正激活“2.5天弹性休假”模式?

首先,夯实“2.5天弹性休假”政策赖以存在的雄厚、刚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使其成为“2.5天弹性休假”政策的强力支撑。经济不往高位走,国民收入上不去,全社会的休假价值观跟不上,“2.5天弹性休假”的政策就无法持续。

其次,政策面不仅要推出“2.5天弹性休假”的政策,更要向全社会特别是向企业有效传播“2.5天弹性休假”政策的重大意义,让企业的决策层能够理解并支持这项政策,从而达到综合提升企业效率、效能和效益的目的。

再次,要认真总结“2.5天弹性休假”政策和模式给国民生活及社会成长带来的实际好处,用事实证明这项政策的合理性和成长性,并逐步让越来越多的职业人群理解和接受这项政策和模式,实质性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后,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消费升级的实际需要,在恰当的时候引导此项政策由弹性逐步向刚性政策转换,赋予其合法的制度化地位。

其七:“2.5天弹性休假”模式的未来趋势如何?

目前“2.5天弹性休假”仍然属于鼓励性、非强制性政策,但是,在不少发达国家,2.5天休假甚至3天休假都是刚性制度安排,这些国家的国民对于休假的权益特别看重,也得到了国家法律的全面保障。从这个意义上看,我看好我国的“2.5天弹性休假”政策和模式的发展前景。

2019年,我国的GDP已经逼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从国际标准看,已经属于中等收入的国家,刚性化地推动实施“2.5天弹性休假”政策的经济社会基础条件正在形成。预计未来10年内,随着国民经济向更高程度的发展和国民觉悟的进一步提升,我国有可能实现从“5+2”向“4.5+2.5”模式的制度化升级,“2.5天弹性休假”也将从政策引导升华为国民的自觉行动,那将是一个让中国人更加休闲浪漫、更加自如地放松身心的新时代。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聂思凡

点赞数 推荐 0
收藏数 收藏 0

关键词

  • 弹性休假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相关阅读

今日关注

佰佰原创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