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面对逆反学生该怎么办

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遇到中学生有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你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这在教育过程中,是广大教师比较苦恼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影响、调适等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以便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1. 主观因素

1) 中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过程中中学生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 中学生时期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别意识、性意识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中学生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比如,我校不让学生留长发,有的学生干脆将自己的头理成光头,教师批评他时还振振有词的说:“留长发不行,理光头也不行,那我理什么头?!”将事情走向两个极端。

2. 客观因素

1) 学生所处的狭隘的社会环境。 这种环境既给中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拍马屁”,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告状”“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工作中的失误。教师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就产生了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

消极影响: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的特征是学生对教师和家长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如,“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越禁止,我越感兴趣”、“你说他好,我看他糟”等等。

积极影响:对于逆反心理我们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我们老师和父母都不是圣人,在教育方面,我们难免也有误区。从一定意义上说,逆反心理中也蕴涵着独立、主体意识的觉醒,蕴涵着求异、创新。崇尚自我、民主、平等的时代精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态度迎接竞争和挑战。

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办法

1.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这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教育学生,不了解学生是行不通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如此。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既具有一般普遍的身心特点,同时,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差异,各个学生表现的个性心理及品德的差异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特别是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因为个性差异往往是他们产生与众不同或逆反心理的一个诱因。了解学生还要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观察分析,发现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中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特别对待后进生,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的同时,恳切的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进步得更快。这样对于疏导中学生逆反心理是大有益处的。

2.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更是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承担者,党和国家把如此重大的责任教给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采取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疏导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

1)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用一颗充满挚爱的心去感化学生。面对有逆反行为的学生,教师会产生不满和急躁的情绪,这时要控制和提醒自己:不要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要用成人的成熟与冷静控制住事态的发展,要用爱去感化、用心去安抚。

2)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此话说明了我们要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首先要有较扎实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功底。为此,我们必须要坚定对自己所教理论的信仰,坚信它是科学的,是真理,而且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合。榜样示范、现身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3)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应该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培养感情的园艺家,而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教书匠”。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更要讲究教育艺术。一方面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方式如开导式、归谬式、激将式、爱心式等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根据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社会大课堂、调查分析、辩论赛等。另外,得体有度地利用逆反心理来消除逆反心理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有些教师让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当班委,让他参与班级管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机智。方式手段使用得好,将会事半功倍。

4)善于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对社会现实生活存在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加以现实的、全面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例如:网络游戏、歌星、影星及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特别是流行音乐要敢于分析,决不可回避,避而不谈反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中学生喜欢周杰伦,我们成年人对周杰伦不可能崇拜。但我就买了一些周杰伦的歌碟,查找了一些周杰伦的资料,发现周杰伦的一些闪光点。其歌词非常具有中国文化底蕴,而且周杰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我校举办的一次文艺晚会上,我唱了一首他的《青花瓷》,很受学生欢迎,这样就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3. 加强心理辅导、重视学生自我教育。

中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要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同时也要重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成绩,帮助学生提高信心,指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明辩是非的能力,最大可能地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预防学生有叛逆的心理

1、宜疏不宜堵

根据孩子年龄特点、理解能力,采取疏导的办法,效果往往比简单的堵截、禁止要好。有些事情靠简单命令式的禁止是收不到效果的,结果往往是禁而不止,只有通过说服、诱导的方法进行疏导。对待同一事情,方法不同,所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2、宜褒不宜贬

孩子在完成一项工作时总会遇到困难,这时家长绝不能说:“我就知道你完不成任务。”“我看你就会说大话”等等丧气话,这样会贬低孩子的信心,容易让孩子在今后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当孩子在完成任务中有了点滴进步时,家长要抓住时机,适当、适度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许。孩子在享受成功的乐趣时,他的信心就会足,心情也就会好,乐于接受家长提出的要求。

3、宜静不宜动

遇到孩子违反纪律,或与父母“顶牛”时,家长要冷静,不要急躁。遇到出现僵局时,可以先放一放,拖一拖,这有利于双方都反省自己。反之,双方都在火头上,互不服气时,孩子质问父母,家长怒不可遏,甚至大动干戈,拳打脚踢,这样只能激化矛盾,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4、宜尊不宜刺

尊重孩子,爱护孩子是教育的前提。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父母要有爱心,还要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心理共鸣,激发其上进心。十二三岁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最忌父母的讽刺、挖苦。如果采用讽刺、挖苦的做法,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总之,我们从学生逆反心里的形成中可以看出: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特征。教师就要认真对待这一种现象。我们所要做的是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个体产生这一现象的具体应对方法,尽量避免因为教师原因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也要及时的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适,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教育的真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想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佰佰安全网。这里有更多的知识等你来学习


责任编辑: 何显抢

科普

科学知识改变你我生活普及安全畅享平安幸福

佰佰安全网原创出品公众号: bbanqw

二维码
推荐 0
收藏 0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