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征求《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修订意见的函

2018-01-07 11:49:33
1901人阅读
导语:

摘要为了“科学、规范”地开展疟疾防治工作,认真组织实施《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我局组织专家起草了《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电子版参见卫生部网站http://www.moh.gov.cn)。

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征求《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修订意见的函

发布部门: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发布文号: 卫疾控血防便函[2006]1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疾控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疾控处:

为了“科学、规范”地开展疟疾防治工作,认真组织实施《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我局组织专家起草了《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电子版参见卫生部网站http://www.moh.gov.cn)。请尽快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研究,并将修改意见于2006年12月25日前以书面形式反馈我局(同时发送电子版修改意见稿)。

联系人:

电 话:

传 真:

邮 箱:

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附件:《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了加强对全国疟疾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促进《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疟区分层与防治策略

根据疟疾流行状况,将我国疟区划分为三类,即高传播地区(一类)、疫情不稳定地区(二类)和疫情基本控制地区(三类);各类地区以乡(镇)为单位,依据发病率分别划分为两层或三层,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高传播地区(以下均称一类)

包括云南的边境地区、海南的中南部山区。此类地区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主要传播媒介为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以大劣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宜采取以传染源控制、人群防护和环境改造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宜采取以传染源控制和媒介防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以乡(镇)为单位,按发病率分为三层:

1.一类一层 发病率>1‰;

2.一类二层 发病率1/万~1‰;

3.一类三层 发病率<1/万。

(二)疫情不稳定地区(以下均称二类)

包括安徽、湖北、河南、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此类地区仅有间日疟流行,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在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宜采取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宜采取传染源控制和媒介防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以乡(镇)为单位,按发病率分为两层:

1.二类一层 发病率>1/万;

2.二类二层 发病率≤1/万。

(三)疫情基本控制地区(以下均称三类)

除上述两类地区外的其它地区。此类地区经过多年的防治,疟疾流行已得到控制。宜采取传染源监测和人群健康教育为主的防治策略。以乡(镇)为单位,按有无当地感染的病例分为两层:

1.三类一层 有当地感染病例;

2.三类二层 无当地感染病例。

西藏自治区的林芝地区待确定当地的主要传播媒介和发病率后,参照上述疟区分类和分层,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二、技术措施

(一)传染源控制

1.病例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医和个体医生)均应根据《疟疾诊断标准》(见附录1),发现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并登记、上报。

(1)发热病人血检:凡具备开展疟疾实验室诊断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热病人均应开展疟原虫镜检或快速诊断(见附录2)。

以乡(镇)为单位,各类地区的发热病人血检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 一类一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和疑似感冒病人(称“四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5%以上,血检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一类二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称“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3%以上,血检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一类三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1%以上,血检覆盖率达到70%以上;

② 二类一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3%以上;二类二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1%以上;

③ 三类一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0.3%以上;三类二层镜检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的病人,年血检率达到0.1%以上;

(2) 病例侦查 :一类一层、二层和二类一层地区,在疟疾传播季节应对发病较高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开展主动病例侦查,每月一次。

2.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及时发现并报告所有疟疾病例,包括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3.病例治疗

(1)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治疗:对依据《疟疾诊断标准》诊断的疟疾病例均应按照 《我国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见附录3)进行规范治疗。

(2) 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在一类和二类地区,对疑似疟疾病例进行假定性治疗,并对治疗有效的疑似病例按疟疾病例给予规范治疗;三类地区可对疑似病例直接按疟疾病例给予规范治疗。

4.休止期根治

(1) 各类地区均应在每年传播季节前,对一年内有间日疟病史者采用伯氨喹 8 天疗法进行休止期根治。

(2) 在一类一层和二类一层地区发生暴发的乡(镇)或行政村,可视情况对 l 年内有疟史患者的家属、四邻居民、上个传播季节的露宿、夜间室外作业者等重点人群或全民进行休止期服药(伯氨喹8天)。

(3) 在严重流行和暴发流行地区,如有较多的漏治和治疗不规范病例,可采用氯喹、伯氨喹 8 天疗法进行疟史患者根治、重点人群和全民服药。

(二)媒介控制

1.化学防制 可采取杀虫剂浸泡蚊帐或室内滞留喷洒措施杀灭媒介按蚊。

(1)杀虫剂浸泡蚊帐:在以嗜人按蚊或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一类、二类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发病率大于1‰时,在发病较高且普遍使用蚊帐的村庄,每年于传播季节前,开展一次杀虫剂浸泡蚊帐,蚊帐浸泡率达到90%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使用长效蚊帐;在二类地区控制暴发流行时,也可以村为单位实施杀虫剂浸泡蚊帐;在各类地区,对上山、野外作业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地人员使用的蚊帐均应进行杀虫剂浸泡(见附录4)。

(2)室内滞留喷洒:在以嗜人按蚊或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一类、二类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发病率大于1‰时,可实施DDT(二二三)或持效菊酯类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每年于传播季节前喷洒1~2次,可间隔3个月;在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出现暴发疫情时,也可实施DDT(二二三)或持效性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室内滞留喷洒;在一类地区流动人口集聚地应实施室内滞留喷洒(见附录5)。

3.环境治理 根据大劣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幼虫孳生地环境特征,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清理洼地积水、疏通沟渠等有针对性的环境治理措施,减少幼虫孳生;在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用生物制剂在孳生地杀灭幼虫。在二类区应宣传、引导群众在改、建房屋时增设后窗,以改善室内通风条件,减少炎热季节的室外露宿。

(三)个人防护

1.防止蚊虫叮咬 在一类地区野外作业或露宿的人员,应使用驱避剂和/或使用蚊帐,避免蚊虫叮咬。

2.个人预防服药 无免疫力的人群进入疟区时,应于传播季节定期服用抗疟药物,特别是出国到高疟区人员,更应注意加强个人预防。采用的抗疟药物及方案同集体预防服药,或选用其它具有抑制性治疗作用的药物。连续服药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半年,离开有间日疟流行的疟区时应给予伯氨喹8天治疗(见附录3)。

疟疾流行区夜晚室外作业与野外住宿者等高危人群,在传播季节亦应进行预防服药,并加强个体防护。

(四)群体防护

进入一类一层地区的的矿山、大型建筑工地等人群,开展集体预防服药,服药方法见附件3。

(五)暴发疫情处理

1.暴发疫情标准 以行政村为单位月发病数是上年同期的2倍或以上,且一类地区的发病率达到3%或以上、二类、三类地区达到1%或以上为暴发疫情。连续5年或以上无当地感染病例的县,发生输入继发病例也为暴发疫情。

2.暴发疫情调查 发生暴发疫情时,应尽快核实疫情,通过现患率、带虫率、疟史率等调查掌握流行程度、流行范围和主要虫种;通过按蚊种群与密度调查,确定传播媒介及其密度,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实施控制暴发疫情的范围与主要措施。

3. 暴发疫情控制

(1) 传染源控制

① 对所有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均按疟疾病例进行规范治疗。

②扩大发热病人血检范围,对已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外的所有发热病人进行血检。

③ 对当年累计发病率≥10%的乡(镇)、村实施全民预防服药,服药方法见附录3。

(2) 媒介控制:见(二)媒介控制。

4.暴发疫情处理评估 在处理暴发疫情时,应及时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效果及疫情动态进行分析与评估,以改进工作。

(六)流动人口疟疾管理

1.云南边境地区

(1) 开展经常性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2)在边境口岸设立镜检站,对出入境的发热病人进行血检,发现的疟疾病人给予规范治疗。

(3) 对在境外居留的出境人员进行预防服药。

(4) 对在境外居留10天以上返回的当地居民进行疟史询问、血检疟原虫,对有疟史者、血检阳性者进行规范治疗;对10天以内的短暂居留者,追踪观察15天,如出现发热,立即血检疟原虫,以及时发现病例。

(5)对内地到边境地区的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采取包括防止蚊虫叮咬和预防服药等措施。

2.疟区大型工地

(1) 在一类一层、二层和二类一层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时,项目建设单位须把疟防工作纳入工程规划,编制预算。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卫生人员,在当地疾控机构的指导、监督下,按要求开展疟疾防治。

(2) 建设单位应在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前和施工期间,对其进行疟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疟防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建设单位应对所有施工人员开展疟疾病例侦查与传染源管理。对发热病人及时采血镜检或送检,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均应进行规范治疗,对2年内有疟史者给予休止期根治。

(4) 在疟疾传播季节,施工人员应使用蚊帐,夜间作业者应使用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在以微小按蚊或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室内药物滞留喷洒或药物浸泡蚊帐的措施。

3.其它地区

(1)在一类地区,重点加强对来自低疟区或非疟区的流动人员的疟疾管理,采用预防服药和防蚊措施实施防护,防止疟疾在这些无免疫力人群中暴发;

(2)在二类地区,要加强对来自高疟区人员的检测,对有疟史者给予抗疟治疗,防止新的疟原虫种、株输入与扩散。

(3)在三类地区,重点加强对来自高疟区和从高疟区返回人员的疟疾管理,做好人员登记和疟史询问,对1年内有疟史者按氯/伯8天疗法进行规范治疗;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疟原虫血检;对所有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均给予规范抗疟治疗;密切注视病例或疑似疟疾病例周围人群的疟疾发病情况,以防止输入性传染源引起新的流行。

(七)健康教育

各类疟区均应开展疟疾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1.制订计划与方案 根据不同疫区疟疾防治工作目标任务、防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制订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计划与方案,必要时应先作基线调查与预试验。

2.采取适宜的形式 既要利用现代传媒,又要采用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传播手段,面对公众主要利用大众传播手段,针对目标人群可采用人际传播等多种手段,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核心信息真正渗入社区、深入人心,形成健康行为。

3.抓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根据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文化程度和疟疾流行规律,确定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宣教措施。

(八)监测

1.国家监测点根据《全国疟疾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设立本地监测点,并参照《全国疟疾监测方案》开展监测。

2.在一类三层、二类二层地区对“三热病人”开展血检,以乡镇为单位,年血检率达到1%以上。

3.在三类一层地区对“三热病人”开展血检,以乡镇为单位,年血检率达到0.3%以上。对发现的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于一个月后对周围居民进行一次主动病例侦查。

4.在三类二层地区对“二热病人”开展血检,以乡镇为单位,年血检率达到0.1%以上。对发现的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于一个月后对周围居民进行一次主动病例侦查。

附 录

1.疟疾诊断标准

2.发热病人血检方案

3. 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

4.杀虫剂浸泡蚊帐方案

5.室内滞留喷洒方案

附录1:疟疾诊断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疟疾诊断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2.1 疟疾 malaria

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等四种。

2.2 重症疟疾 severe malaria

疟疾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住院治疗。其中,脑型疟多见。

2.3 带虫者 carrier

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

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3.2 临床表现

3.2.1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3.2.2 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3.3 假定性治疗

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

3.4 实验室检查

3.4.1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其虫种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等4种。

3.4.2 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予以诊断。

5 诊断标准

5.1 带虫者

无临床症状,同时符合3.4.1。

5.2 疑似病例

应同时符合3.1和3.2.2。

5.3 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

5.3.1 应同时符合3.1和3.2.1;

5.3.2 应同时符合3.1、3.2.2和3.3。

5.4 确诊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

5.4.1 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1;

5.4.2 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2;

5.4.3 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1;

5.4.4 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2。

6 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需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其它疾病,如日本血吸虫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伤寒、结核、回归热、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黑热病、巴贝西虫病等相鉴别。

附录2:发热病人血检方案

血涂片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是疟疾诊断和虫种鉴别的主要方法。发热病人血涂片显微镜检查(简称“发热病人血检”),是目前疟疾控制和监测的重要手段。

一、发热病人血检操作技术

(一)血涂片的制作

1.所需设备

(1)载玻片:玻片在使用前应清洗。新玻片应浸入有液态洗涤剂的清水中10~20分钟,用干净棉巾逐个擦拭,再放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换水3~4次,最后用干净、柔软的棉巾将玻片擦亮。已用过的玻片应先浸泡于洗涤剂溶液中1~2天,或浸泡于煮沸的5%肥皂水1~2小时,逐个擦去玻片上的旧血膜痕迹,用清水漂洗3~4次,再将玻片擦干和擦亮。洗净的玻片每10~20张用白纸包好后放入塑料袋内,保存于干燥环境中备用。

(2)采血针:应使用一次性采血针。

(3)75%乙醇棉球:用于采血前后的消毒。

2.采血部位及取血方法:采血部位以耳垂较为合适,也可在手指末端采血,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先用75%乙醇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待干后,以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捻转耳垂边缘或夹住被检者手指尖稍下方,右手持消毒刺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毫米深,然后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

3.涂制血膜:取玻片2张,1张做载片,1张作推片(具有光滑边缘),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约火柴头大小),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将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片的中央偏右,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为0.8~1cm的圆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用干棉球抹净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推制时速度要均匀,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夹角大小及展开血膜的速度快慢等常影响血膜的厚薄。制成的薄血膜应在玻片上形成平铺的血细胞,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每张载玻片上分别做1个薄血膜,1个厚血膜。标准血膜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薄血膜 厚血膜 标记处

2cm

4.血膜染色前的处理:待血膜自然干燥后,用铅笔将受检者号码写在薄血膜上,然后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并对厚血膜进行溶血处理。未处理血膜的放置时间夏天不宜超过48小时,冬天不宜超过72小时,否则厚血膜会自然固定且不能溶血而影响镜检。

(二)血膜的染色

1.吉氏(Giemsa’s)染液配制

(1)材料:吉氏粉5.0g,甲醇250ml,甘油250ml。

(2)方法:将吉氏粉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甘油充分研磨,然后边加边磨,至甘油加完为止,倒入500ml有塞玻璃瓶中。在研钵中加入少量甲醇,洗掉剩余部分,倒入瓶内,再加再倒,至甲醇洗净研钵中甘油为止。塞紧瓶塞,置室温内,每天用力摇动溶液5分钟,3天后即可使用。

2.缓冲液配制

溶液I:

无水磷酸氢二钠 9.5g

蒸馏水 加至1000ml

溶液II:

磷酸二氢钾 9.07g

蒸馏水 加至1000ml

将上述两种磷酸盐分别置于100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部分蒸馏水摇匀使溶解后,再加入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充分摇匀。配制好的溶液I和溶液II分别装入玻璃瓶中塞紧备用。临用时,根据选用pH值的不同,按下表用量,再配制成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用于染液的稀释和染色后的冲洗。

制不同pH值缓冲溶液的用量表

pH值 溶液I用量(ml) 溶液II用量(ml) 稀释成的总ml数

6.6 37 63 1000

6.8 49 51 1000

7.0 63 37 1000

7.2 73 27 1000

7.4 81 19 1000

根据选用的不同pH值,将上述表中溶液I和溶液II的相应用量倒入1000ml容量瓶中,加入部分蒸馏水,混合摇匀后,再加入蒸馏水稀释至1000ml的刻度,塞紧瓶塞反复摇匀后,即配制成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

3.染色用水

常用的染液的稀释用水和染色的冲洗用水,是中性的蒸馏水或经煮沸过滤的冷开水。在没有蒸馏水的情况下,也可用井水、河水、泉水或雨水。因稀释和冲洗用水的pH值在7.0~7.2时,染色的效果最佳。因此,也可选用临时配制的缓冲蒸馏水溶液,以取得较好的染色效果。

4.染色方法

(1)单张血膜片染色:取蒸馏水或pH值7.0~7.2缓冲液1ml加入吉氏染液1滴,混合均匀后,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20~30分钟,然后水洗、晾干。

(2)成批血膜染色:将血膜片朝一个方向插入染色缸中,或每对玻片血膜朝外,背靠背插入染色缸中,倒入新配的2%吉氏染液(2ml吉氏原液加入蒸馏水或pH值7.0~7.2缓冲液至100ml,摇匀),浸没厚薄血膜,染色30分钟后,向染色缸中注入缓冲液或自来水,直到溢出,除掉染液表面上的浮渣,将染色缸中残余的染液倾出,加入新水,反复冲洗2~3次,然后取出玻片,将血膜朝下插在晾片板上干燥。

染色较好的血膜,红细胞呈淡红色,嗜酸性细胞的颗粒呈鲜红色,淋巴细胞及疟原虫胞浆呈兰色或淡蓝色,白细胞的核呈紫蓝色,疟原虫的核呈红色。

(三)血片检查

在染色后的血膜上加一滴香柏油,用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以检查厚血膜为主,查完整个厚血膜未查见疟原虫者判为阴性。薄血膜主要用于虫种鉴别。根据疟原虫形态确定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或混合感染。

二、发热病人血检质量控制

(一)血片制作和染色质量规范

项目 血 膜 好 中 差

血片制作 厚 血量位置直径外观 4.0~5.0mm3玻片右1/38~1.0cm圆形厚膜均匀,边缘整齐 略多或略少稍偏右0.7~0.8或1.0~1.2cm圆形稍不均不整齐 过多或过少偏右过多<0.7或>1.2cm厚薄不匀影响着色

薄 血量位置长宽外观 1.5~2.0 mm3玻片1/2~1/3处1.5×2.0cm舌状厚薄均匀 略多或略少稍偏右或偏左稍大或稍小舌状稍不匀 过多或过少偏右或偏左过多过大或过小厚薄不匀呈波浪型

染色 外观镜下 兰紫色白细胞疟原虫胞浆呈兰色,核深红 深兰色胞浆淡兰或深兰,核红色 红色或灰白色胞浆不易见,核淡红或兰色

清洁度 外观镜下 光洁无油灰无沉渣 稍有油污稍有沉渣 油灰粘连沉渣多或有杂菌

(二)血片制作和染色质量判定标准

1.血片制作质量判定标准:

好:厚薄血膜均好,或薄血膜好,厚血膜中。

中:薄血膜中,厚血膜好或中。

差:薄血膜差,或厚薄血膜均差。

2.血片制作和染色合格率要求:分别以血片制作、染色和清洁度的好、中、差合并计算合格率。

(1)血片制作合格率应在85%以上。

(2)染色合格率应在85%以上。

(3)清洁度合格率应在80%以上。

三、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管理

(一)医疗机构门诊镜检站

1.发热病人血检工作应列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常规检验工作的内容,要有1人专职或兼职负责发热病人血检工作。

2.所有血检对象应及时登记,发现阳性应立即报告临床医生和同级防保组织。

3.每月的血片应保留至下月底,以备上级中心镜检站抽片检查。

4.在全年工作结束后,应将血检登记表交给同级或上级防保机构归档保存。

5.做好镜检站器材日常养护及常用试剂的配备工作。

6.参加相关的业务例会和业务培训。

(二)县级中心镜检站

1以县为单位建立中心镜检站,负责制订本辖区的发热病人血检年度工作计划。

2定期举办镜检培训班,有计划地对医疗机构门诊镜检站(检验科)镜检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3定期对辖区内的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和业务指导。

4负责定期抽检辖区内的发热病人血片,在流行季节每月应复检不少于10%阴性血片和所有阳性血片。

5负责辖区内门诊镜检站器材、常用试剂的发放。

6按规定及时上报本县发热病人血检工作报表,完成上级中心镜检站下达的血片抽、复检任务并参加上级中心镜检站举办的镜检培训班。

四、 发热病人血检主要指标

1.血检覆盖率(%)= 年内有血检者自然村数÷全乡镇自然村数×100%。

2.年血检率(%)= 年内血检人次数÷血检范围(以乡镇为单位)人口数×100%。

3.血检阳性率(‰)= 原虫阳性人数÷血检人数×1000‰。

4.血片制作合格率(%)= 合格血片数÷检查血片数×100%。

5.血片染色合格率(%)= 染色合格血片数÷检查血片数×100%。

6.阳性符合率(%)= 阳性血片符合数÷检查阳性血片数×100%。

7.漏检率(%)= 阴性血片中查出阳性血片数÷检查阴性血片数×100%。

附录3: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

根据我国疟疾防治工作的需要, 为了规范疟疾病例的治疗,推迟和减缓疟原虫对抗疟药产生抗药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参照国际上对抗疟药品管理和使用的惯例, 特制订《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各地应结合当地疟原虫的虫种及其对抗疟药敏感性, 根据抗疟药使用原则, 选择适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案, 做到合理、规范用药。

一、使用原则

将我国疟疾的主要治疗药物分为一、二线药物。

1.对间日疟的治疗,一线药物有磷酸氯喹(下称氯喹)和磷酸哌喹(下称哌喹);二线药物是青蒿素类衍生物,用于一线药物治疗失败的病例。

2.对恶性疟的治疗,一线药物有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磷酸咯萘啶(下称咯萘啶);二线药物是以青蒿素类衍生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治疗非重症恶性疟病例。

3.对重症疟疾的治疗, 首先选用一线药物的非口服剂型, 病情缓解后, 应改用一线或二线药物的口服剂型。

二、用药方案

(一)间日疟的治疗(本方案也可用于卵形疟和三日疟的治疗)

1.氯、伯八日疗法:

(1)氯喹:口服总剂量1200 mg。第1天600 mg,顿服或分2次服,每次300 mg;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300 mg。

(2)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 mg。在服用氯喹的第1天起,同时服用伯氨喹,每天1次, 每次22.5 mg, 连服8天。

2.哌、伯八日疗法:

(1)哌喹:口服总剂量1200 mg。第1天600 mg,顿服或分2次服,每次300 mg;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300 mg。

(2)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 mg。在服用哌喹的第1天起,同时服用伯氨喹,每天1次, 每次22.5 mg, 连服8天。

(二)恶性疟的治疗(选用以下一种疗法)

1.咯萘啶:口服总剂量1600 mg。分3天服,第1天服2次, 每次400 mg, 间隔8小时;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400 mg。

2.青蒿琥酯:口服总剂量640mg~800mg。分7天服, 每天1次, 每次80mg~100mg,首剂加倍。

3.蒿甲醚:口服总剂量640mg~800mg。分7天服, 每天1次, 每次80mg~100mg,首剂加倍。

4.双氢青蒿素:口服总剂量480mg~640mg。分7天服,每天1次,每次60mg~80mg, 首剂加倍。

以上药物需加服伯氨喹总剂量45mg,分2天服,每次22.5mg。

5.双氢青蒿素加哌喹:每天服2次,每次服2片, 连服2天。

6.青蒿琥酯加阿莫地喹:每天服青蒿琥酯片4片+ 阿莫地喹片4片,连服3天。

7.青蒿琥酯-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复方片:第1天服青蒿琥酯2片+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复方片(SP)片3片,第2、3天各服青蒿琥酯2片。

(治疗中如发现配子体,需加服伯氨喹总剂量45mg。分2天服,每天1次,每次22.5mg)

(三)重症恶性疟的治疗(选用以下一种疗法)

1.蒿甲醚:肌内注射总剂量640mg。每天肌注1次, 每次80mg,连续7天,首剂加倍。

2.咯萘啶: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1)肌内注射: 每天1次,每次160mg,连续肌注3天;

(2)静脉滴注: 每天1次,每次160mg,连续滴注3天。静脉滴注需加大剂量时,滴注的总剂量不得超过640mg。静脉滴注时,将160mg药液注入500ml的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溶液中摇匀, 静滴速度不得超过60滴/分。

3.青蒿琥酯:静脉注射总剂量480mg,每天1次,每次60mg,连续7天,首剂加倍。静脉注射时,需先将5%碳酸氢钠注射液1ml注入含青蒿琥酯60mg粉针剂中,反复振摇2~3分钟,待溶解澄清后,即为钠盐溶液,再注入等渗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稀释至6ml,混匀,缓慢静脉注射。配制稀释的钠盐溶液因未用完或未及时使用而放置,如发生浑浊, 则不能使用。

重症恶性疟患者病情缓解后, 应改用口服剂型完成所需的疗程。包括加服伯氨喹总剂量45mg,分2剂,每天顿服22.5mg。

(四)间日疟休止期根治(抗复发治疗)

1.乙胺嘧啶加伯氨喹:乙胺嘧啶100mg,分2天分服,每天1次每次50mg,加服伯氨喹90mg,4天分服,每天服1次,每次22.5mg。

2.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mg,每天1次,每次22.5mg,连服8天。

(五)特定人群预防服药(选用以下一种服法)

1.乙胺嘧啶加伯氨喹:乙胺嘧啶50mg,同时加服伯氨喹22.5mg, 每10天服1次。

2.氯喹:每次服氯喹300mg, 每7~10天服1次。

3.哌喹:每次服哌喹600mg, 每月服1次, 睡前服。

(六)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

单一间日疟流行区 氯喹600mg顿服或两次分服,每次300mg ,间隔6-8小时。疑似疟疾病例经假定性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者,即可为临床诊断疟疾,可按疟疾病例采用氯喹加伯氨喹八天疗法进行规范治疗。

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区 可用哌喹600mg 顿服。疑似疟疾病例经假定性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应按恶性疟疟疾病例进行规范治疗。

注: 1. 本方案的氯喹、哌喹、伯氨喹和咯萘啶的剂量都以基质计。

2. 本方案均为成人剂量, 儿童剂量按体重或年龄递减。

3. 对G6PD缺陷地区的人群,必须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服用伯氨喹,有溶血史者禁用伯氨喹。

附录4:杀虫剂浸泡蚊帐方案

(一)组织准备

1.浸帐前,当地各级政府都要成立浸帐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浸帐工作。

2.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负责浸帐工作的现场指导。

3.每个行政村组织一支3~5人参加的浸帐专业队,具体负责蚊帐登记、浸帐记录、药液配制和实施浸帐。

4. 做好逐级技术培训,熟练掌握药品用量,药液配制方法和资料统计。

5.做好宣传发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二)技术准备

1.浸帐前要做好杀虫剂和器材的准备。

2.按蚊帐大小、质地分别统计逐户登记蚊帐数量。并按要求测量大小蚊帐的面积和吸水量。

3.按照要求计算杀虫剂用量。

(1) 用5%杀飞克水乳剂,剂量为每平方米蚊帐面积需用30mg氟氯氰菊酯。

(2) 用12.5%拜虫杀悬浮剂,剂量为每平方米蚊帐面积需用15毫克氟氯氰菊酯。

(三)浸帐操作

1.杀虫剂浸泡处理蚊帐应安排在疟疾流行高峰季节前,一年一次。

2.浸帐方式以自然村或居民组为单位,由专业队集中定点浸泡。

3.浸帐以一帐一盆浸泡为宜。

4.按照要求配制药液,必须现配现用。

5.将适量的水倒入盆中,用注射器量药液与之充分混匀,后放入蚊帐。

6.操作人员戴上橡皮手套揉搓蚊帐,使蚊帐全部浸湿,拧起不滴水为准。

7.蚊帐浸泡后应在阴凉处凉干再挂起使用。

(四)药物管理

1.杀虫剂要专人管理,杜绝药物流失。

2.建立健全药物发放制度,并做好登记。

3.为保证浸帐质量,不得将药物发放给居民自行浸帐。

(五)质量控制与考核

1.在浸帐实施前,专业防治机构应对辖区内的浸帐计划、组织、人员、药物器材和技术培训进行检查、核实,符合浸帐条件后方可实施。

2.在实施过程中,专业防治机构应派出专人到实施现场进行督导。

3.浸帐指标。

(1)自然村的覆盖率应达到100%。

(2)蚊帐的浸泡率达到95%以上。

(3)蚊帐浸泡前冼净率100%。

(4)浸泡后的蚊帐悬挂率100%。

4.专业防治机构应在浸泡后进行效果考核,并作出评价。

5.专业防治机构要在浸帐结束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考核,对不达标者,应自行购置杀虫剂进行补浸。

附录5:室内滞留喷洒方案

将具有持效作用的杀虫剂喷洒于室内墙面,使停息的蚊虫接触药物而被杀死。滞留喷洒适用于防制内食性和内栖、半内栖性媒介按蚊。常用的杀虫剂为DDT或持效性菊酯类杀虫剂。

(一)技术培训

实施喷洒前,应对操作人员进行喷洒器具的使用、杀虫剂的剂量、配制和防护知识等的专门培训,使之知晓相关知识并熟练掌握喷洒操作技能。

(二)喷洒前的准备

喷洒前应以居民组为单位,逐户登记需喷洒房间,并测量喷洒面积。要移离喷洒房间内靠墙物品并彻底清扫房屋。

(三)不同墙面吸水率测定:将喷雾器内装入一定量的水,均匀地喷洒在预先划好的一定面积内,使墙面达到湿而不流程度。将喷雾器内剩余的水倒出计量,用原水量减去余水量,再除以喷洒面积,即出得该墙面单位面积的吸水率。一般瓷砖、玻璃表面的吸水量为25~50 ml/m2 ,油漆、涂料表面的吸水量为50~75 ml/m2,石灰面75~100ml / m2,水泥面100~150ml/m2。

(四)杀虫剂使用浓度的计算:按杀虫剂使用浓度(w/v )= 使用剂量(g/m2)÷ 墙面吸水率(ml/m2)× 100%计算。

(五)单位面积所需杀虫剂量计算:按所需杀虫剂量(g)= 使用浓度(%)÷ 原药浓度(%)× 配制的喷洒液量计算。

(六)墙面喷洒:选用扇形喷头的压缩式喷雾器,依据不同墙面的吸水率配制相应杀虫剂浓度的喷洒液。自上而下对墙壁均匀喷洒,达到湿而不流程度,使药物均匀覆盖所有的墙面、房顶、家具背面等。喷洒时严格掌握喷洒规程,墙面要全部覆盖,逐户、逐房间完成喷洒,并做好记录。

(七)喷洒范围:喷洒范围应视疟区性质及流行情况而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施有计划的抗疟规划时,应对疟疾高发区域内的所有村庄和周围的毗邻村庄实施喷洒,如因人、财、物的限制而不能全部覆盖时,可逐片分阶段实施。在控制暴发流行时,一般以村为单位对全部人、畜房全面处理。

(八)喷洒时间和频次:喷洒应在疟疾传播季节初或流行高峰前期进行,且应根据杀虫剂在不同墙面的持效时间,确定每次喷洒的间隔时间,通常1年1~2次。(常规喷洒应在媒介按蚊密度高峰前10天内完成,一般每年1次;暴发流行时应视控制流行需要随时进行,第2年则视实际需要确定是否再喷洒。)

(九)注意事项

1.喷洒时室内能够移动的物品尽可能搬至室外,不能移动者应以纸张覆盖,特别是食物、衣被等,以免污染;猪、鸡等家畜、禽要圈好,以防食用污染的食物或被杀虫剂杀死的昆虫而中毒;

2.橱柜等表面,原则上应喷洒,但应征得户主同意;

3.全部操作过程应避免对地面、水源等的污染;

4.喷洒液配置地点要远离水塘、水井等水源,以免因操作不当污染地面后,经雨水冲刷流入水源,造成人、畜、禽、鱼等中毒;

5.所有配制的喷洒液及清洗器械的水均应喷洒到墙面上(包括室外),切勿倾入水源或地面;

6.喷洒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作业时穿长袖上衣和长裤,载手套、草帽和口罩;作业结束后应及时清洗,防止中毒。

如果想了解相关法规解析和案例可关注佰佰安全网的安全说法频道。让你的生活更安心。

责任编辑:赵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