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青少年因不堪校园暴力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近年来,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这些暴力行为不仅存在于现实生活,甚至延伸至网络,由“线下”发展为“线上”,成为“看不见的暴力”。一款叫做“Kakaotalk”的手机软件是韩国校园网络暴力的最主要载体,这是韩国人最常用的实时聊天软件。一些学生会在班级的聊天群组中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辱骂,若此学生退群,其他人则会再次将其邀请至群组,并继续辱骂和欺凌。也有一些学生在申请加入班级群组时遭到拒绝,承受着被孤立的痛苦。与殴打、抢夺物品等传统的校园暴力相比,校园网络暴力往往会对青少年造成更大的伤害,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 韩国专家分析称...
(一) 家庭因素 家庭内部交流蜕化及家庭教育的偏颇。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地方,孩子性格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都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现在的日本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充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完成了做父母的责任,从而忽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使得孩子的个性更加偏激,增加了其实施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二) 学校因素 典型的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学...[详情]
孩子终将会长大,让他们在对抗与反抗、冲突与和解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学会如何解决纠纷,是成长的必修课。这几天,有关校园“欺凌”的事件再次吸引舆论的关注。不少公众都对校园欺凌充满愤怒,呼吁尽快根治这一校园顽疾。作为一名家长,我很理解父母们的担心和愤怒。但是,对于校园里孩子们之间的冲突,需要一种相对客观冷静的态度,因为不是所有的冲突,都是“欺凌”或者“暴力”。儿童因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环境,在玩耍时,或者是在幼儿园、学校里与同龄人发生矛盾导致推搡、打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特别是男孩之间的武力争斗,几乎不可避免,只要不是特别暴力,后果不严重,通常也都被“无奈”地接受。尽...
解决校园欺凌,北京市各区按照年初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实施方案,至六月底前,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具体办法。校园欺凌须限时上报成为一大亮点。在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要求,学校在启动调查处理程序10日内须完成调查,而在此次北京市各区公布的实施方案中,除了对调查时间有要求外,对于事件的及时上报也做出了严格的时间要求。 10分钟内须向上级部门口头汇报例如北京市东城区...[详情]
近日,一起发生在中关村二小的“学生受伤害事件”受到多方关注,并引发了“什么是校园欺凌”等话题的广泛讨论。事实上,同样的讨论也存在于学界。12月初,一场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校园欺凌”学术研讨会中,来自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学者就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记者记录了部分观点。多名学者都提到校园欺凌具有重复性和隐秘性。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副教授任海涛认为,相比校园暴力一般比较容易被发...[详情]
18日,一份针对北京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情况的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详情]
11日,一则关于“浙江台州椒江外国语学校学生殴打初一女生,并逼迫其吃钉子、没收饭卡不让吃饭”的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12日,台州市公安...[详情]